
農民團體企業化經營輔導,提高農民收益。
農業產銷班之個案經營診斷,建立農業典範。
青年農民經營管理輔導,提升農村人力資源。
輔導農民建立生產成本資料,進行數值性經營分析,改善農民營收。
3位研究人員(碩士級3位),1名研究助理、1名計畫助理、1名約僱技術員、1名臨時人員、3名計畫派駐助理、1名實耕業務勞務承攬人員、2名農退業務勞務承攬人員、1名電腦資訊人員。
電腦教室 1 間、電腦機房1間及備援電腦機房1間。
研究計畫
- 進行中部地區農產品加工打樣需求之研究。
- 建構協助病蟲諮詢服務之智能系統。
- 雲世代數位化轉型輔導計畫。
推廣輔導工作
- 辦理百大青年農民輔導。
- 輔導在地青農組織運作。
- 辦理青年農民經營管理訓練。
- 輔導實際耕作者從事農業工作證明申請。
- 輔導農業產銷班參加全國十大績優產銷班選拔。
- 輔導農民參加全國十大神農與模範農民選拔。
- 輔導農民團體組織訓練與行銷管理,朝企業化經營目標邁進。
- 推動地區農業經營專區發展與輔導。
- 定期辦理農業技術諮詢座談會活動。
- 辦理本場臉書、官網及Line@推播系統資訊運作
- 輔導農民團體辦理農產品評鑑及展售促銷活動。
- 農民/青農經營管理效能提升研究。
- 農業資訊系統建構與應用研究。
- 2020年調查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對中部地區文心蘭切花產銷影響,顯示疫情後,多數花農對文心蘭外銷仍維持保守態度,維持或減少栽培面積以穩定外銷售價,具規模經濟之花農,仍有以量制價獲取收益之能力。
- 2019年分析中部地區蔬菜產業青農,依經營管理問卷分析結果,可將其區分為保守型、積極型及穩健型等三群。積極型受訪者在大部分層面的可承擔風險程度較高,其次為穩健型受訪者,保守型受訪者可承擔風險的程度則相對較低。
- 2019年調查種植甘藍農民參與種植登記意願,顯示多數農友表示未聽過或不了解,且表示種植登記對改善產業結構失衡幫助不大。正確的資訊對農友種植選擇與產業調控有其參考價值,建議應落實政策推行,持續加強政策宣導,透過鄉鎮公所、農會等加強辦理宣導,或改以苗場進行宣導或數量監控,未來也可透過航拍監控提供更客觀數據,當超種警戒燈號亮時,應加強獎勵轉作其他作物或休耕,或獎勵地方政府配合轉契作地區特產。
- 2019年調查種植甘藍農友轉作青花菜意願,調查顯示79.4%農友沒有意願轉作,主要原因為沒種過及採收費工等。建議若要鼓勵甘藍農友轉作青菜應有配套輔導措施,包含舉辦栽培技術講習、觀摩會、契作說明會,讓農友了解青花菜種植技術、契作規格、價格等,以提升農友轉作意願;加強用藥管理方面,提高定植後苗期存活率與避免農藥殘留;引進或選育多樣化品種,以降低發黃與疏芽費工問題;加強肥培管理,成熟期一致便於採收;改善採後集貨打冰加強保存等,以增加農友轉作意願。
- 2018年調查中部地區紅龍果產業特性,顯示具個別農友生產面積小、生產成本高、品種過多、疏果原則一致、農友自行分級等問題,然多數農友表示希望成立地區品牌共同行銷,呼應外銷供應端表示缺乏整合機制問題,除應進行技術輔導外,也應加強內外銷供應端整合,建議成立地區性紅龍果產銷輔導平臺,由平臺統一與國內通路商或國外貿易商接洽,輔導轄下農友進行規格化生產,並建立集貨處理場所,降低集貨運輸耗損,同時將農試改良場所研究人員引進來共同輔導,而地區性平臺也可彼此互相交流或共同供貨,共同造規模與規格化生產的價值。
- 2017年調查中部地區水稻與小麥產業特性,以logistic迴歸探討稻農參與直接給付政策意願,結果顯示農地面積越大、繳交公糧者較不支持直接給付,參加產銷專區者較支持直接給付,顯示產銷專區除可提高品質外,也能降低對公糧收購的依賴,針對以代收公糧為主的 農會在直接給付政策下的調整建議,若無後端碾製包裝等設備,可選擇與具其它農會或糧商合作、媒合契作收取契作佣金、媒合契作收取契作佣金並部分購回作品牌自售、向外代工調製包裝、貼牌販售等,逐漸降低當地公糧收購量,然而每個農會的經營條件不同,契作、運輸、代工等成本也會有所不同,需再進一步針對各農會狀況進行研究探討。小麥方面,中部地區小麥栽培面積小且易受鳥害及天災影響導致收入不穩定,除建議農友擴大面積與整地栽培提高產量及品質外,配合市場需求,選育開發中筋麵粉品種與產品,同時配合在地形象行銷推廣,擴大國產小麥市場差異性,以提升農友的收益。
- 2017年調查中部地區青年農民經營管理能力與成本效益分析,結果顯示土地規模21分地以上占60%,但大多為租賃農地,人力配置情形也以臨時工48.8%最多。在技術方面,73.3%青農會參加改良場(農試所)、農會、縣市政府、中國生產力中心及相關單位辦理之專業訓練。資金部分,申請貸款及設施(設備)補助的青農皆占33.3%。成本效益方面,平均利潤以E青農85,375元 /公噸居冠、B青農29,615元/公噸次之,探究其原因,可能與該2位青農栽培設施小番茄,生產管理得宜,行銷通路經營成功有關。15位百大青農在地區青農交流平臺及產銷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建議未來藉由百大與在地青農的交流互動,共伴成長及互助合作,經營創新打造活力新農業。
- 2016年調查中部地區番石榴產業結構現況,顯示生產面主要有生產面積小、認驗證比例低、產期集中等,人力面為老農、缺工、產銷班組織運作差等,銷售面以販運商為主、分級比例低等,其中人力老化為主要問題,建議改善集貨制度,利用便利性與高價鞏固農友,並輔導 班組織運作,導入安全認驗證,提昇品牌經營與通路拓展,以銷售回饋生產循環改善及提升現有產銷結構,使農友獲利提升,吸引青農回流產業,以逐漸改善 人力老化問題,此外,試驗單位著力開發省工機械,並由單點轉變為團體輔導,更能提高輔導效能。
- 2016年分析中部地區水稻產業青年農民個案經營現況調查,歸納受訪青農在個人構面中,均具積極樂觀及愛冒險的特質,家人及青農夥伴的支持是該構面重要因素;資源構面中,受訪之青農創業資源主要為人力資源及實體資源,農業專業 知識的取得及管道,主要來源為農民學院、在地青農聯誼會及學校為主。機會構面中,依市場需求採客製化服務,及因應食安風暴,逐漸轉型產銷履歷及有機栽培。關鍵成功因素排序中,受訪青農認為生產及行銷構面最為關鍵。
- 2015年調查水稻與番茄各30位農友之生產成本與分析,小面積種植台中秈10號,面積0.85公頃1期作,農家賺款為733,364元;大面積種植台稉9號及台中194號,面積 12公頃2期作,農家賺款為2,379,440元。番茄最適規模,大果番茄0.12公頃1期作,農家賺款為348,393元;小果番茄0.58公頃1期作,農家賺款為1,999,379元。
- 2015年調查中部地區大蒜地產地消模式,發現大蒜生產後之銷售管道大多以售予販運商為主,大蒜農友採以地產地消模式之農夫市集或直接銷售給超市及消費者之銷售方式,建議配合季節性農夫市集辦理展售會活動,以增加消費人數,在產品安全性上,宜加強農產品安全檢驗及認驗證制度,以保障消費者食的安全。
- 2015年研究供應鏈垂直整合對葡萄產業青年農民經營模式影響之因素,實證結果顯示,以現行農業政策與相關驗證構面是最為關鍵,前5大影響因素分別為:政府獎勵措施、創新應用與知識整合能力、資金融通的能力、相關法令規章的制定及製程品質與成本控制能力。
▲ 本場輔導田尾鄉花卉產銷班第19班榮獲108年全國十大農業績優產銷班,並接受蔡英文總統(中)與農委會陳吉仲主委(中左2)表揚
▲ 本場輔導青農謝瑞裕(中)榮獲第32屆全國十大神農(右3為陳吉仲主委、左2為李紅曦場長、左1為農委會輔導處陳俊言處長、右1為農糧署陳啟榮主秘、右2為南投縣政府農業處陳瑞慶處長)
▲ 本場辦理重大農業政策-農退儲金說明會(中為農委會陳吉仲主委、右為李紅曦場長、左為立法院陳素月委員)
▲ 本場於轄區各鄉鎮區辦理農業技術講習暨農業政策說明會(中為李紅曦場長、左為信義鄉農會黃志輝總幹事、右為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余美滿專門委員)
▲ 本場輔導青農辦理經營管理、行銷、電商媒合等課程(中為李紅曦場長、中左為農委會國際處袁華興簡任技正、中右農委會國際處劉婉君技正)
▲ 李紅曦場長(前排右2)關心青農林昭志(前排中)設施彩椒生產(左1為楊嘉凌課長、左2為林煜恒助理研究員)
▲ 輔導百大青農業務(中為李紅曦場長)
▲ 辦理農會推廣人員與青農相關訓練-關鍵簡報製作表達術課程(中為李紅曦場長)
▲ 本場辦理青農相關訓練-影片編輯課程(中為楊嘉凌課長)
▲ 本場臉書經營更新
▲ 拍攝本場研究與推廣業務之多媒體影片
▲ 輔導農業經營專區運作(圖為新社專區葡萄契作包裝)
▲ 辦理資通安全教育訓練-邀請國立中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林詠章教授講課
▲ 本場辦理農會代收實耕農申請從農工作證明文件說明會
▲ 辦理農民申請實耕證明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