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與農產加工研究方面
生物技術與農產加工研究方面
一、建立作物抗病分子標誌輔助育種技術與應用:
(一) 水稻抗白葉枯病
近年秈稻因二期作白葉枯病(rice bacterial blight)好發,降低農民栽培意願。為增進優良品種抗病性,臺中場利用帶有Xa4、Xa7及X21等3個白葉枯病抗病基因的IRBB62品系與秈稻慣行品種'台中秈10號'雜交,育成具有極佳抗白葉枯病表現的'台中秈199號'。
▲ 採用分子標誌進行抗病性檢定,於苗期取樣分析,可在插秧前進行選拔。
(二) 甘藍抗黃葉病
甘藍黃葉病為真菌性土傳病害,抗病品種之育成可達成農藥減量與環境永續之政策目標,為此,本場建立甘藍幼苗黃葉病接種技術,以評估植株抗病表型;並開發甘藍SSR及SNP分子標誌,配合田間高溫適應性選拔,育成具抗病性且可於臺灣中部地區平地夏季種植之甘藍'台中3號'。
▲ 甘藍幼苗黃葉病接種技術,感病品種(A與B)及抗病品種(C與D)接種黃葉病病原菌28天之表現狀況。
▲ 甘藍抗黃葉病分子標誌MTK-1、Bol037157與Frg3鑑定結果,R與S分別代表抗病型與感病型同質結合,H代表異質結合型。
(三) 番茄抗黃化捲葉病
黃化捲葉病為全紅番茄產業之重要病害,目前針對媒介昆蟲銀葉粉蝨的藥劑防除效果不彰,育成抗病品種成為者重要防治方式。本場應用分子標誌輔助選種,成功育成堆疊抗黃化捲葉病基因Ty-1/Ty-3與Ty-2之全紅番茄-番茄'台中11號'。
▲ 全紅番茄雜交組合抗黃化捲葉病基因Ty-2分子標誌檢定結果,同時帶有R與S條帶者,為成功導入抗病基因之選拔目標。
二、建立紫錐花GAP栽培、基原鑑定與機能性食品配方等相關技術:
紫錐花為風行歐美之保健作物,為推動國內機能性保健作物產業發展,本場建立紫錐花優良栽培技術、採收後加工處理模式、保健成分萃取技術、紫錐花基原鑑定方法與機能性食品配方等多項技術,並取得我國、美國及加拿大紫錐花抗腺病毒與腸病毒專利 (中華民國專利I649088號;美國專利US 10,772,922 B2)。
▲ 輔導青年農民栽培有機紫錐花,並媒合生技廠商採購原料,協助開發產品及進入有機通路。 |
三、紅薏仁機能性食品原料生產技術:
紅薏仁為我國傳統藥食兩用之上品食材,為促進國產薏仁產業發展,本技術萃取紅薏仁精華,建立指標成分分析技術以利開發高機能性之食品原料。本場與農科院合作動物試驗,證實紅薏仁可改善食用高脂料動物之血液與肝臟中脂質之代謝,攝取高脂飼料之動物均有脂肪肝,其肝功能GOT、GPT指數均上升,而投予紅薏仁之GOT、GPT回復正常。
▲ 左:進口糙薏仁、中:進口精白薏仁、右:國產紅薏仁
紅薏仁是帶有麩皮的「全穀薏仁」,薏仁重要的機能性成分含在麩皮中,磨掉麩皮功效就大打折扣了。國產紅薏仁採後全程冷藏保鮮,保持紅薏仁最佳風味和營養。
▲ 攝取高脂飼料之動物均有脂肪肝,而投予薏仁漿後可降低血液之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並可改善肝功能,降低GOT、GPT指數。
四、昭和草栽培及採後處理技術
昭和草為台灣常見野菜,因其口感與茼蒿相似,又有山茼蒿之別稱。因其含有糖脂質dLGG等機能性成分,此類化合物經體外細胞與動物試驗證實具有護肝、降低皮膚發炎反應及抗黑色素瘤等功效,而成為國內新興之保健作物。惟原料之穩定供應為產業化一大課題,為實現規模生產,本場開發昭和草栽培及採後處理技術,此技術包括種苗繁殖、作物栽培與採後處理,可確保生產產量穩定,且機能性成分含量穩定之昭和草,以提供業界穩定原料來源。
▲ 開發昭和草栽培及採後處理技術,可解決保健產品原料供應問題。
五、建立紅龍果粉末化技術並開發衍生性應用產品
為解決紅龍果加工原料利用限制性之問題,以及提高加工操作方便性,本場研發紅龍果粉末化技術,將紅龍果開發成粉末原料,可作為紅色天然色素,應用於手搖飲料、粉圓、日式糰子、餅乾、蛋糕、吐司等產品之調色。
▲ 紅龍果粉末化技術說明。
▲ 紅龍果粉末化技術之衍生性加工產品
六、豆類應用於米穀產品中之研究
豆類具有豐富蛋白質與膳食纖維,為良好之植物蛋白質來源,亦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營養物質,澱粉消化速率較慢,可緩和餐後血糖上升,在營養與保健方面具有多種益處。本場開發豆類添加之米穀產品,不僅增添米穀產品中蛋白質及膳食纖維含量,亦為產品增添豆類風味。
▲ 不同豆類及混合比例之米粉
七、薄荷栽培與袋茶製造技術
本場篩選適於本土生長且精油產量較高之薄荷品種,並與中研院合作,利用體外試驗,從中篩選出可抑制巨噬細胞產生一氧化氮者。並陸續建立穩定栽培模式、乾燥加工條件及開發以薄荷為基底之複方袋茶配方。
▲ 本場篩選多種適合國內栽培之薄荷品種並建立穩定栽培生產技術。
▲ 開發以薄荷為基底,冷熱皆宜之複方茶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