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
:::

近年研究成果

首頁 > 近年研究成果 > 稻作與米質研究方面

稻作與米質研究方面

稻作與米質研究方面

一、水稻育種與品系篩選

1.水稻良質米育種

水稻育種,以選育優質新品種為研究重點,近年來育成水稻‘台中194號’、水稻‘台中195號’、水稻‘台中糯196號’、水稻‘台中秈197號’及水稻‘台中秈198號’等新品種;其中水稻‘台中194號’於109-110年完成6件非專屬品種授權案,水稻‘台中秈197號’則作為加工用硬秈米用途,適製米粉絲、碗粿與蘿蔔糕,於108-110年完成3件技術轉移,水稻‘台中秈198號’為良質食用軟秈品種,於109-110年完成2件技術轉移。

 

水稻 ‘ 台中 194 號 ’ 植株。

水稻 ‘ 台中 194 號 ’ 植株。

 

水稻 ‘ 台中 198號 ’ 植株

水稻 ‘ 台中 198號 ’ 植株

2.因應氣候變遷之水稻抗白葉枯病新品系篩選

以國內各試驗場所水稻新品系及引自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材料,利用IRRI針對白葉枯病與外表型調查之標準流程,進行接種檢定與抗感性調查近年多以XE2、XF116及XF135等3支菌株檢定約200個品系(種)材料,目前已獲得具3個以上抗性基因之潛力品系如中秈育062039號等數個近同源系,具有穩定良好之抵抗性,新品種命名正在籌劃中。

具白葉枯病抗性基因的品系中秈育062039號之田間生長

具白葉枯病抗性基因的品系中秈育062039號之田間生長

 

具抗性基因品系與對照品種台中秈10號之白葉枯病接種結果

具抗性基因品系與對照品種台中秈10號之白葉枯病接種結果

 

二、栽培技術研究

1. 臺中地區水稻栽培技術改進

中部與南部地區的一般水稻栽培,常會因過度追求產量而造成施肥方面的不當,為達到最佳肥料使用效率,本場針對水稻不同生育時期調整氮肥的施用比例,尋求最佳施用模式,試驗顯示台稉9號及台中192號以基肥(氮肥總施用量50%)搭配分蘗盛期施用追肥(氮肥總施用量30%)及幼穗形成期施用穗肥(氮肥總施用量20%)的處理表現較佳。

2. 鐵粉披衣稻種的濕式水稻直播技術

本場成功建立臺灣本土的水稻直播技術,可紓解秧苗供不應求的問題,且可使栽培期更具彈性。直播適用品種具有發芽勢強、發芽速度快等優點,可以面對雜草的競爭;直播用稻種表面披覆鐵粉,可呈現與土色相同的保護色,避免鳥類啄食,且鐵粉增加稻種重量,增加播種深度,不易在湛水下漂浮,可促進根系生長;播種方式可採近似插秧機的直播機進行條播或點播,亦可應用近年熱門的無人機進行撒播,後者作業快速,播種均勻,更可應用於具坡度的田區或田土過於鬆軟的田區如菱角、荷花輪作田與新客土田區,拓展水稻栽培地形適應性,有效節約80%以上的種苗準備人力及節約85%以上的種苗準備時間。

稻種表面披覆鐵粉,增加稻種重量幫助稻種固著,避免漂浮。並形成土壤保護色,降低鳥類啄食風險。

稻種表面披覆鐵粉,增加稻種重量幫助稻種固著,避免漂浮。並形成土壤保護色,降低鳥類啄食風險。

水稻直播栽培可應用無人機進行撒播,作業快速高效又輕鬆。

水稻直播栽培可應用無人機進行撒播,作業快速高效又輕鬆。

3.夏季單期作水稻栽培技術研究

現行水稻栽培模式多為兩期作,面對氣候變遷的影響,夏季單期作水稻栽培研究以調整水稻栽培期使其能趨避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生長逆境,利用水資源豐沛的季節(5到10月)進行栽培,試驗顯示現有國內品種皆不符合夏季單期作水稻所需之較長的生育期,並篩選3-5個符合夏季單期作栽培生育期且具潛力的國外種原,作為對照及育種的親本材料。

夏季單期作水稻栽培技術研究

夏季單期作水稻栽培技術研究

 

三、稻米品質研究

1. 適合製作純米粉絲之米原料水稻台中秈197號生產與儲存條件

為育成豐產、加工適性佳之硬秈新品種及導入安全生產技術,輔導生產品質均一之加工硬秈米原料,並研發製作米粉絲及碗粿之原料米配方。本場台中秈197號具高產潛能,經儲放9至12個月製作之米粉絲,其品評分數多顯著優於米粉廠對照米。此外,與契作集團產區主體進行生產安全管理之加工硬秈稻,除可減少成本外,還可因生產安全稻米原料而提升總體產值。

中秈育 837 號所製之米粉絲與碗粿較市售產品潔白。

台中秈197號所製之米粉絲與碗粿較市售產品潔白

適合製作純米粉絲之米原料水稻台中秈197號生產與儲存條件

適合製作純米粉絲之米原料水稻台中秈197號生產與儲存條件

 

2. 米質樣品分析

本場負責進行各試驗場所秈稉稻區域試驗之新品系及育種材料之各項物理化學性質分析,每年約完成1,000個樣品之米質分析,分析資料可供育種者篩選品系,晉升區域試驗及品種命名之參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