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
:::

認識本場

首頁 > 認識本場 > 臺中區農業環境

臺中區農業環境

臺中區農業環境

一、轄區氣候

       依據設於本場農業氣象觀測站記錄資料,自 85 至 111 年之年均溫介於22.7-24.1℃,27 年觀測期間均值為 23.4℃,其中每年最高月均溫出現在 7 月 ( 29℃ ),最低出現在 1 月 ( 16.5℃ )。自 104 年起,已連續 8 年年均溫高於觀測均值,較均值增加 0.2-0.7℃,夏季 (  6-8 月 ) 溫度較 27 年夏季均值增加 0.3℃,冬季 ( 12-2 月 ) 溫度增加 0.4℃,顯示夏季、冬季溫度及年均溫有日益增加的趨勢。

       雨量主要分布在 5-9 月,來源是梅雨及颱風等熱帶系統,占全年總雨量77.8%( 平均年雨量 1,364.1 毫米 ),其中 98 年 8 月莫拉克颱風、104 年 8 月蘇迪勒颱風、105 年9 月梅姬颱風及 9 月風災雨害、107 年 8 月 23 日 熱帶低壓水災均造成重大災損。109 年是觀測期間最乾年份,因梅雨、颱風減少而造成下半年度水情嚴峻,旱象持續影響至 110 年上半年,農業單位因而啟動多次高溫乾旱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極端降雨似已開始影響農業生產。

 

二、轄區河流及土壤

       轄區丘陵與台地皆自北向南走向,河流即自東而西,由北向南計有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及濁水溪。大安溪位於本場轄區及苗栗縣之交界處,在臺中市區域內之部分並不廣闊,流經臺中市和平區、東勢區、后里區、外埔區、大甲區、大安區,在大安區流入臺灣海峽,流域面積 758.47 平方公里。大甲溪發源於中央山脈,流經南投縣仁愛鄉、臺中市和平區、東勢區、新社區、石岡區、豐原區、后里區、神岡區、外埔區、大甲區、清水區及大安區 等 12 行政區,流域面積 1,235.73 平方公里。大肚溪上游為北港溪與眉溪, 在上中游匯合稱為烏溪,流經南投縣埔里鎮、國姓鄉、草屯鎮,臺中市霧峰區、烏日區、大肚區、龍井區及彰化縣芬園鄉、彰化市、和美鎮、伸港鄉等, 在臺中市龍井區及彰化縣伸港鄉之間流入臺灣海峽,流域面積 2,025.6 平方公里。濁水溪是由上游濁水、丹大、群大及陳有蘭諸溪匯合而成,流經南投 縣信義鄉、仁愛鄉、魚池鄉、水里鄉、名間鄉、集集鎮、鹿谷鄉、竹山鎮及 彰化縣田中鎮、二水鄉、溪州鄉、竹塘鄉、大城鄉,在彰化縣大城鄉與雲林 縣麥寮鄉之間入海,流域面積 3,156.9 平方公里;濁水溪屢次改變流路,曾於福興鄉流入臺灣海峽,舊濁水溪 ( 現稱東螺溪 ) 則流經彰化縣溪州鄉、北斗鎮、田尾鄉、埤頭鄉、二林鎮、溪湖鎮、埔鹽鄉、福興鄉等地。

       區內土壤依其沖積物來源與沉積方式不同,彰化縣分有砂頁岩及粘板岩混合沖積土、粘板岩新沖積土與粘板岩老沖積土等三大類,大肚溪所帶來之 沖積物以砂頁岩風化物之成分居多,彰化縣北角地區 ( 自洋子厝溪以北至大肚溪南岸 ) 是砂頁岩及粘板岩混合沖積土,呈中性至微酸性反應。粘板岩新沖積土,係為濁水溪新沖積物沉積而成,呈石灰質反應及中鹼性土壤反應, 零星分布於洋子厝溪以南至濁水溪北岸之低窪地區或濁水溪新舊河床地。粘板岩老沖積土係為濁水溪老沖積物沉積而成,含石灰結核,呈中鹼性反應,占自洋子厝溪以南至濁水溪北岸廣大面積之大部分。臺中市與南投縣平地有紅壤、砂頁岩非石灰性老沖積土、砂頁岩非石灰性新沖積土、粘板岩非石灰 性沖積土及粘板岩石灰性沖積土等五類。彰化縣除八卦台地地區,皆屬鹼性土壤;臺中市與南投縣全區以酸性土壤為大宗,臨海鄉鎮部分土壤呈中性至微鹼性反應。

 

三、轄區耕地與農業勞動力

       轄區涵蓋臺中市、彰化縣及南投縣,由低、中、高海拔的豐富地理環境, 形成產業多元且具特色的中部農業,如「沿海」的特作雜糧,「平地」的水稻、大宗蔬菜、熱帶果樹、切花及苗木,「淺山」的亞熱帶與早收溫帶果樹、夏季果菜,以及「高冷地」的溫帶果樹與高山葉菜等,是臺灣重要農業生產地區。111年轄區三縣市耕地面積合計 162,984 公頃,較 100 年的 178,947公頃衰減 8.9 %。臺中、彰化及南投等三縣市耕地面積減少幅度介於 6.8-10.2%,以南投縣減少 6,683 公頃 (10.2%) 最多,顯示南投縣的都市發展已明顯影響農業耕作面積。

       111 年轄區三縣市農家人口數合計 65萬2,436 人,較 100年的 83萬4,506人衰減 21.8%。三縣市均呈現相當高的減少趨勢,幅度介於 16.2-26.4%, 以彰化縣減少 9.7 萬餘人最多,臺中市及南投縣則分別減少 5.7 萬及 2.7萬餘人。因此轄區三縣市的農家人口數,經過 11 年呈現嚴重減少情形,已造成相當的人力缺乏與農業缺工現象,亟需新農民的培育及人力活化。因此,本場近年致力培育青年農民,102 至 112 年已輔導轄區 113 位百大青農及 6,134 位在地青年農民。另一方面,藉由培訓農業人力團農業師傅,活化運用多元人力;導入省工農機設備及建立農機共享平台,提供人機協同農事服務;規劃人力調度單位、建置人力資料庫及媒合調度機制等,改善農業缺工並穩定農業勞動市場需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