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研究方面
土壤肥料研究方面
一、有益微生物開發應用
羽毛分解菌產脲節桿菌株TC4-1C及其量產技術
成功篩選羽毛分解菌-產脲節桿菌(Arthrobacter ureafaciens TC4-1C),具耐鹽、生成IAA及溶磷能力,可開發成多種羽毛水解液態肥料配方,另可應用於蛋白質類農業廢棄物(如豆粕、魚廢渣等)之循環再利用。以簡易發酵槽,搭配加熱、攪拌、降溫原件及本技術開發之培養配方及建立之培養條件,經1至3天培養可生產65公升菌液,TC4-1C菌數可達108 CFU/mL以上,雜菌率低於5%且生產之菌液具分解羽毛之能力。
羽毛分解前 | 於發酵槽中羽毛水解情形 |
二、最適肥料量和土壤改良等肥培管理技術整合應用
1. 以有機質肥料菜籽粕 ( 成分: N 5% ,氮素礦化率 80% 計算 ) 提供水稻氮素,推薦臺中 192 號於第一期作以氮肥施用量介於 115-140 kg N ha -1 ;第二期作介於 145-180 kg N ha -1 可達較高產量。台稉 9 號於第一期作介於 150~200 kg N ha-1 ;第二期作則介於 100~150 kg N ha-1 ,但結果亦顯示水稻長期單一施用菜籽粕易造成土壤磷鉀缺乏之虞。 (2013-2014)
2. 水稻供試品種為台農 71 號,於砂頁岩非石灰性老沖積土進行第一期作;臺南 11 號於紅壤進行第二期作,推薦水稻氮肥量為 130 kg N ha-1 。 (2011)
3. 以 200 kg N ha -1 之用量與 30 kg ha -1 DCD 硝化抑制劑配合使用時,較農民慣用肥料量 (800 kg N ha -1, 分 4 次施 ) 之處理增加甘藍產量 17.4% ,而合理化施肥量 (400 kg N ha -1, 分 6 次施 ) 與農民慣用量相比其甘藍產量並無差異。顯示高山區種植甘藍之氮肥用量減半再配合加 DCD 硝化抑制劑使用可增加產量。 (2015)
4. 芹菜氮肥施用量以每公頃施用 225 公斤產量最高,再增則產量降低,推薦本地區芹菜氮肥量為每公頃 225 公斤。 (2015)
5. 推薦以 7-10 天為間隔施用 10 m M 氯化鉀及氯化鈣可顯著增進葉片的性狀,尤其是葉厚;而 40 m M 的氯化鈣施用則可顯著增進番石榴果實數量、果肉率及營養成分含量。 (2013)
二、土壤管理技術推廣
1. 田埂植被示範,選擇多年生花生、蠅翼草及心葉水薄荷等植物於臺中市大甲區進行示範評估適地性。植被能提供天敵昆蟲喜愛的食物源,以心葉水薄荷捕獲數量最高的天敵,蠅翼草次之。植被和未植草區土壤總體密度無顯著差異,不影響農業操作。 (2016)
示範地被覆蓋性佳,景觀效果好 ( 左:多年生花生;中:蠅翼草;右:心葉水薄荷 ) 。
2. 和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共同辦理「合理化施肥國際訓練班」,展現臺灣長期推動合理化施肥的具體成果。 (2015)
帶領亞太地區學員判釋水稻穗肥施用時期。
合理化施肥國際訓練班 ,講授葉片採樣技巧。
3. 積極配合合理化施肥政策的推行及加強有機農業技術研發與輔導。
示範田現場觀摩活動。
設置合理化施肥示範點實作對照比較。
推行草生栽培及應用。
舉辦合理化施肥教育宣導會,教導農民正確選擇肥料及有效使用。
4.出版「有益生物在作物養分管理之應用研討會論文輯」、「 合理化施肥輔導成果研討會論文專集」、「 作物合理化施肥專輯」、「 合理化施肥技術」、「 綠肥作物栽培管理與利用」等作物肥培管理技術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