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研究方面
蔬菜研究方面
中部地區重要蔬菜品種選育
為加強研發蔬菜品種,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國際蔬菜種苗市場需求,本計畫為針對中部地區重要十字花科、茄科、豆科、葫蘆科及禾本科蔬菜進行品種選育,期能育成熱、早生、耐儲運之圓球形甘藍、具抗番茄黃化捲葉病毒病之番茄及耐熱、豐產質優之甜椒新品種、耐熱、夏季轉色良好之夏季栽培品種及冬季低溫下著果仍良好的麻芝茄新品種、豐產優質大莢豌豆及甜豌豆新品種、耐熱高品質及網紋穩定的洋香瓜新品種與耐熱豐產的茭白新品種,進而提升蔬菜生產效能及種苗產業發展。
一、109年甘藍優良品系夏秋作性狀檢定,結果顯示109-1為偏圓球型品系(球型指數0.9),單球526.6g,在所有測試品種系中其單球重僅顯著低於台中2號之771.0 g,球型指數0.7屬扁圓型品種,但顯著優於同屬扁圓型之Takii 228及球型指數為1.1之農興貿易公司CA 803為圓球型品種,但與農興貿易公司CA 830球型指數為1.3屬橢圓型品種則產量(475.8 g)差異不顯著,將以109-1品系為材料,進行植物品種性狀檢定工作。甘藍夏秋作試交組合力檢定試驗,試交組合109-17、109-19、109-22及109-38單球重皆高於600 g、球型指數為0.7-0.9,為扁圓型至圓球型品系將入選進入初級品系試驗。自交與雜交後代分離種原材料,共計56個,經夏秋季田間選拔入選品系有47個,其中以圓型最多共19個,扁球型則有31個、圓錐型則僅7個,入選單株已移盆將進行春化作業。
二、甜椒為臺灣具高經濟價值之茄科蔬菜,中部地區為甜椒夏季主要之產區。目前國內使用之甜椒品種多為歐美國家育成,大多耐熱性較差。為選育適合臺灣夏季栽培之甜椒品種,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與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共同合作,進行耐熱、豐產甜椒育種研究。甜椒CCA15334及CCA15404為具商業潛力之雜交一代組合,本年度進入園藝性狀及抗病性檢定階段。CCA15334在果實性狀上皆與對照品種金沙無顯著差異,抗辣椒脈斑駁病毒及馬鈴薯Y病毒,並耐番椒疫病及細菌性斑點病、每公頃產量可達33.2公噸。CCA15404最大果實重量為186.1公克,最大果肉厚度為8.7公厘,皆與對照品種SPR-101具顯著差異。其抗番茄嵌紋病毒及馬鈴薯Y病毒,並耐辣椒脈斑駁病毒及番椒疫病,每公頃產量可達26.1公噸。明年度兩甜椒雜交組合預計完成新品種性狀檢定工作,並提出命名,以期未來推廣予產業使用。
三、選育出具耐熱、夏季轉色良好之夏季栽培品種及冬季低溫下著果仍良好的麻芝茄新品種為本研究目的。本年度完成收集中部地區地方品種及國內外商業品種21個及上年度所選育具耐熱、夏季轉色良好之夏季品種及冬季低溫著果良好之純化後代42個,進行園藝性狀觀察及果實特性調查。綜合調查結果,本年度所收集之21個品種中,表現較佳者有B10等8個品種,將列入下年度分離選拔用,108年地方或商業純化及分離後代,則以自日本引進的919及941品種等2品種則耐寒性佳,另有商業品種分離後代有不同果形大小及果色,將作為日後選育多樣化茄子品種。本年度各地方、商業品種及分離後代中仍有待後續進行純化工作,日後選拔為自交系供育種用。
四、育成適合臺灣栽培環境及豐產優質大莢豌豆及甜豌豆品種為本研究之目的,本年度為雜交分離後代中4個大莢豌豆及1個甜豌豆等新品系進行園藝性狀觀察及園藝性狀檢定,以大莢豌豆‘興農86’及甜豌豆‘台中13號’為對照品種。綜合大莢豌豆調查結果, 9554等新品系不論是產量、植株性狀或豆莢特性較目前推廣品種‘興農86’較優,其中以新品9554產量可提高20%以上,如能繼續在其後代選拔豐產優質又具抗白粉病,未來深具潛力。甜豌豆‘台中育17號’生育旺盛,嫩莢美觀,豐產及品質優良等特性,耐白粉病僅在生育後期略有輕微為害,且豌豆新品種‘台中育17號’在種子、植株、豆莢及抗病性等與對照品種‘台中13號’其園藝性狀具明顯的可區別性共有12個性狀,所以今(109)年提出植物品種權申請。
五、本年度共收集32個洋香瓜品種,透過栽培與生育調查從中篩選出15個具生長勢佳、果形端正,且網紋密度高與網紋粗之品種,後續將該品種進行純化、分離與檢定工作。
六、將臺中選10501、台中1號及農友自行留種之青殼種,進行比較試驗,調查結果顯示10501第一期筍之單筍重、筍長等皆顯著優於農友自行留種之青殼種,定植至採收天數則較台中1號早5.6天。第二期筍之性狀表現上筍重、剝殼筍重及定植至採收天數皆與農友自行留種呈現顯著差異,但與台中1號無顯著差異。田區觀察狀況10501之生育情形,表現一致。2.臺中選10801,原優勢性狀為定植至採收天數僅需80日,然本年度於田間種植時,性狀表現不一致,將持續進行純化之操作。
冷凍加工用矮性菜豆品種選育及生產技術建立
本研究為開發加工用矮性菜豆自有品種並建立其栽培模式,以開拓冷凍蔬菜外銷市場。108年度育種工作共完成6個具耐熱潛力之新雜交組合,選拔出108BCB7、108BCB11及108BCB13等3個F7品系進入高級品系試驗,並取得‘台中6號’植物品種權。栽培方面,建議矮性菜豆適當種植期為10月至隔年2月份,3月份後種植因開花及結莢期環境溫度逐漸升高,造成結莢性差、產量低且果莢品質不佳;氮鉀肥施用 量均以6 g.m-2 處理有較佳果莢產量與品質;另花後25天為建議機械採收期。
建立甘藍合理施肥管理模式
本研究為評估甘藍合理施肥量,建立採前管理技術,以降低頂燒症發生頻率並強化外銷甘藍到貨品質。氮肥施用量及肥料種類影響葉球重顯著,春及夏作甘藍栽培分別以37.5 g N.m-2單質肥料及25 g N.m-2複合肥料施用佳,頂燒症發生率較複合肥料
降低一半,田間隨機採樣結果顯示頂燒症發生葉球其N含量無顯著差異,但Ca:N、Mg:N及Na:N比(0.13、0.12及0.13)顯著低於正常葉球(0.41、0.29及0.52)。此外,建議採收成熟度9成葉球留外葉以真空預冷至6oC,配合後續2oC貯藏,儲藏60天後仍具有良好商品價值。
建立設施果菜高效能水份利用栽培系統(109)
花胡瓜以水耕方式進行栽培能減少水資源浪費,與慣行栽培或介質栽培相比,可節省49~79.6%水資源,屬於高效能水分利用栽培系統。然而臺灣因經年氣候炎熱,高養液溫度及低溶氧量成為限制水耕栽培之主要因子。透過試驗發現將水耕花胡瓜根溫調整至25~30℃時,並給予曝氣15分鐘處理可增加其植株生長勢與產量。甜瓜水耕試作方面,春作建議栽培品種為天華,夏季則為台南13號,秋季則以能華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