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護研究方面
植物保護研究方面
一、病蟲害防治技術
1.芋種苗期病害之發生與防治技術研究
中部地區芋 (Taro, Colocasia esculenta Schott.) 近年來在田間生長初期常有軟腐細菌 (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 及疫病菌 (Phytophthora coloc 芋苗無法生長、心葉黃化,心葉枯死,嚴重時田區缺株率可達 5 成以上。 芋苗於移植前利用 81.3% 嘉賜銅可濕性粉劑 1000 倍稀釋液, asiae ) 危害,因繁殖用芋苗帶病原菌率偏高,常造成 進行浸藥 10 分鐘之消毒處理後再種植,種植後 7 天再使用 81.3% 嘉賜銅可濕性粉劑 1000 倍稀釋液防治 1 次。運用此技術可減少 芋苗無法生長、心葉黃化,心葉枯死情形 ,且 產量增加 16.2% 。
圖:本場研發之芋苗消毒作業流程張貼於大甲芋專業區。
2.葡萄晚腐病管理技術 — 掌握用藥及套袋技巧
臺中場研發「掌握用藥及套袋技巧」之葡萄晚腐病管理技術,於葡萄開花後 30 天內進行處理,將藥劑均勻噴濕葡萄果串,再將套袋套於葡萄果柄上並绑牢,本場已在多處葡萄栽培專區示範推廣本技術,目前推廣面積有 300 公頃。
應用本技術葡萄晚腐病幾乎不發生,葡萄栽培全期之晚腐病藥劑僅在套袋前施用 1 次,而一般農民至少施用 10 次以上,本技術可有效降低 90% 晚腐病用藥,每公頃可節省 9,000 元防治成本。
圖:對照區,取下套袋調查,果串發生嚴重晚腐病,且多數病果落在套袋內(左);應用本技術區,取下套袋調查,未發現晚腐病危害(右)。
3.亞磷酸防治葡萄露菌病技術
臺中場建立之亞磷酸防治葡萄露菌病技術,仍在降雨季節前,事先施用「亞磷酸」,則雨季期間葡萄露菌病便不敢再囂張,這種方法,如同人打流感疫苗做預防一樣,要在流感發生前先施打,以誘發身體產生抵抗能力,就能達到防病效果。
葡萄使用亞磷酸的好處多多: (1) 在梅雨季節及颱風季節,往往傳統農藥防治效果不佳,而事先連續使用多次亞磷酸後,其露菌病幾乎不發生; (2) 大量減少農藥使用量及次數; (3) 亞磷酸比農藥更便宜,可降低生產成本; (4) 亞磷酸在有機栽培也可使用,故不會造成環境污染,且無農藥殘留疑慮。本場推廣亞磷酸防治葡萄露菌病的面積達 800 公頃。
圖:葡萄使用亞磷酸區露菌病幾乎不發生 ( 前面 ) ;對照區露菌病發生嚴重 ( 後面 ) 。
二、作物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
1.麻竹筍無病毒種苗生產技術
臺灣的麻竹筍產業卻長期為竹嵌紋病毒所苦,一旦感染此病毒,植株長出的麻竹筍纖維粗、口感差,毫無市場價值。本場研發「無病毒麻竹筍健康種苗生產技術」,以高專一性的病毒偵測技術檢測田間植株,篩選出無病毒的植株做為母株,建立無病毒麻竹筍母本圃及無病毒麻竹筍種苗繁殖圃,再結合高壓繁殖技術,生產無病毒竹苗比率可達 90% 以上,本技術已非專屬授權方式轉移給臺中地區農會生產無病毒種苗,目前已進入量產階段。建議產地農民,一旦發現麻竹罹病時,應及時更新竹株,而無病毒種苗則是生產高品質麻竹筍的最佳選擇,本技術不但使鮮筍產量增加 20% 以上,同時大幅提昇麻竹筍的品質。
圖:(A) 無病毒麻竹筍植株生產之竹筍型呈圓錐形,肉質細緻,粗纖維少,鮮甜好滋味,熱量低,口感佳。
圖:(B) 罹染竹嵌紋病毒之竹筍,病筍木質化 ( 粗纖維多 ) ,筍質變劣,粗硬難食,俗稱「筍釘」,病筍橫斷面可見黑色或褐色小點,又稱「臭香筍」。
2.建構豌豆健康管理生產體系
利用栽培抗病豌豆品種,並配合應用性費洛蒙誘殺鱗翅目雄蟲、生物製劑減少土壤性傳播病害及栽培方式等綜合防治方法,建構豌豆健康管理生產體系。 2011 年與彰化縣福興鄉農會合作,成立豌豆吉園圃產銷班,設置健康管理示範區。本研究亦指導農民豌豆直立式栽培技術,不僅可提高存活率、維持良好的通風性並提高藥劑防治效果,農民不但得以減少用藥次數及用量,且可提早 10 天開花結果,減少 20% 的害蟲數量,豌豆果莢碩大,外形平直肥厚,良莢比率高,產量更增加 54% ,每公頃約可增加 3800 公斤。
圖 : 應用性費洛蒙誘殺鱗翅目雄蟲、生物製劑減少土壤性傳播病害及栽培方式等綜合防治方法,建構豌豆健康管理生產體系,生產優質安全豌豆。
3.無農藥殘留之設施花胡瓜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
本病蟲害防治技術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播種前 ( 清園消毒工作 ) :種植前進行設施內之清園消毒工作,以降低設施內殘存之病蟲害密度;第二個時期從播種至開花 ( 使用傳統防治及非農藥防治 ) :使殘存或外來之病蟲害,在此時期無法在花胡瓜上有立足的機會;第三個時期自開花至採收結束 ( 完全使用非農藥防治 ) :完全使用非農藥方法防治病蟲害,並有效控制病蟲害發生;而所生產之花胡瓜完全無農藥殘留。應用本技術能有效防治病蟲害,且達到農藥減量及安全用藥的目標,並能降低病蟲害防治成本,而所生產之花胡瓜經農藥殘留檢驗完全無檢出農藥。
圖 : 無農藥殘留之設施花胡瓜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
4. 環境友善植物保護資材應用於甜椒IPM體系之擴散
本技術乃藉由整合相關專業領域人才及其研究成果,研擬並建立一套甜椒安全生產管理體系,除瞭解甜椒栽培環境與病害發生的關鍵,掌握防治時機,亦導入環境友善植保資材,減少化學農藥之使用,盼藉由生態平衡的耕作理念,充分利用各種栽培管理措施,生產安全的甜椒果實並兼顧環境永續。而透過本套甜椒IPM管理技術,IPM示範田區的白粉病在以植物油混方或柑橘精油處理後,可將園區發病率壓制在5%以下,防治效果與使用化學藥劑相當;而使用油劑與石灰硫磺合劑防治細蟎時,IPM示範區植株危害率可達13.6%,而藥劑處理區則普遍壓制在3%以下,顯示提早且適時使用化學藥劑是必要的。園區亦透過黃色黏紙定期監測薊馬數量,IPM示範區透過天敵-小黑花椿象的釋放,可維持薊馬數量平均在2.64隻/張黏紙,而藥劑處理區則是3.35隻/張黏紙,對於兩區之果品無明顯危害產生。
圖:透過本套甜椒IPM綜合管理技術,除可有效壓制田區白粉病發生(左上),對於薊馬也有一定程度的防治效果,同持生產出高品質與農藥殘留合格的彩色甜椒(右上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