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
:::

專訊第35期

首頁 > 出版刊物 > 臺中區農業專訊 > 專訊第35期 > 35-2 保健植物沙棘之栽培與利用

35-2 保健植物沙棘之栽培與利用

保健植物沙棘之栽培與利用

     

文/張隆仁、陳榮五、張正英、邱建中

     

前 言

  沙棘亦稱為沙棘子,英文名稱:Sea Buckthorn,學名: Hippophae rhamnoides L.,為胡頹子科植物。屬於越冬、木質性落葉灌木,能結黃色、橘色或紅色漿果,在歐亞地區已被使用幾世紀。古老的希臘,將沙棘的葉片加入馬匹飼料中,可使馬匹之毛髮具光澤並迅速恢復體力維持體重,因此拉丁文學名: Hippophae 意 即具光澤之馬匹。沙棘之根群具有迅速生長密集特性,因此是一項理想的防止土壤沖蝕植物。在中國大陸已被應用於防止黃土高原土壤沖刷之植物。在加拿大沙棘亦 被應用作為農場圍籬、防風牆及海埔新生地之固定土壤植物。而沙棘更具固氮作用和保存土壤養分之作用,可作為恢復地力之用途。此外,沙棘叢生地亦為最佳之野 生動物棲息地。沙棘漿果富含維他命C和E,營養價頗高。其漿果與種子含揮發性精油可供保健、藥用及化妝品工業等用途。因此過去幾十年來,沙棘逐漸受到世界 各國學者之矚目,目前在加拿大,正針對其營養成分與藥用價值積極進行研究中。目前本場已於民國89年自國外引進栽培試作,初步觀察結果植株外觀型態具差 異,此有利於進行選拔適應台灣栽培環境之植株,育成新品種。苗期於夏季生育呈停滯狀態,春季植株落葉後開始分蘗。病蟲害以璊類為主要蟲害。進一步在不同海 拔栽培觀察試驗正進行中(圖1)。

  

圖1.臺中場觀察試驗中的沙棘植株外觀 圖1.臺中場觀察試驗中的沙棘植株外觀

圖1.臺中場觀察試驗中的沙棘植株外觀

   

植物分類與特性

植物分類與分佈: 沙棘依植株型態變異 Hippophae 屬植物種類可分為 H. rhmnoides L., H. salicifolia D. Dom., H. tibetana Schlecht.及 H. neurocarpa Liu & He等三種。 H. rhmnoides L.的染色體數為2N=24,其下有9個亞種分佈,重要的栽培種為 rhamnoides sinensis mongolia 等三種。原生之沙棘分佈範圍極廣,介於北緯27°至69°,西徑7°與東徑122°之地區,包括中國大陸、蒙古、蘇聯、英國、法國、丹麥、荷蘭、德國、波蘭、芬蘭、瑞典與挪威等國家。

植物特性: 沙 棘為落葉性、雌雄異株之灌木,通常具有刺,株高約2至4公尺。外皮為褐色或黑色,厚灰綠色冠。葉片互生或對生,葉柄極短,狹長卵披針型,葉上部銀灰色,葉 背銀白色。花單性,雌雄異株,花淡黃色,小型。花芽形成需3年生枝條。國外報告指出其開花期約在5月,結果期9~11月。種子卵型,種皮堅硬,褐色,有光 澤。

栽培特性: 在 俄羅斯,沙棘大部份的原生族群均分布於海拔1200公尺至2000公尺區域。極端生育溫度忍受範圍介於-43至+40℃。最適栽培溫度則介於20~25℃之間。沙棘具耐旱性,但適應範圍介於年雨量400至600mm之地區。年雨量低於400mm地區則不適宜栽培。無法生長於嚴重浸水之土壤,需生長於排水良 好之地區。

   沙棘通常於春作進行直接播種或移植栽培。最佳土壤條件為土層深、排水良好及富含有機質之沙壤土。在乾旱或半乾旱地區,必須實施灌溉。土壤酸鹼性則無太大 限制,惟以pH值6~7為最適條件。沙棘對嚴重土壤水分缺失頗為敏感,特別是在春季開花或結果期。相同於其他作物,需適當之土壤養分以提高漿果產量與品 質。對磷肥肥效反應極佳,對氮肥之肥效反應則呈敏感,換言之重氮肥會影響根瘤之作用。推薦之行株距為4mx1m,南北向種植有利於光照。在歐洲以高密度栽 培1mx1m則有利於機械收穫機收穫。雌雄株之比例為影響漿果產量重要因子。推薦之比例則依栽培密度和地區而異。例如:英國哥倫比亞地區每英畝4000株 栽培密度下,1:6之雄株與雌株比例最適。修剪枝條之作業可提高漿果產量。每年均應修剪株冠及交錯枝條,以促進側芽生長。

病蟲害: 根據Li (1996)報告指出加拿大栽培之沙棘,主要病害為根腐病、萎凋病、葉斑病與流膠病等病害。蟲害則有蚜蟲(Aphids)、二點璊(two spot mites)、鑽木鐵甲蟲(metallic wood boring beetles)等。

收穫: 沙棘之漿果缺乏黑離層,不易落果可在植株上越冬。但此反為收穫作業之障礙。收穫作業以人工為主,頗耗費人力與物力。因此,機械收穫作業仍有待研究,以利商業化生產。

化學組成分

  沙棘漿果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有機酸、氨基酸與維他命。這些成分及含量均依漿果成熟度、大小、品種及地理區域等而異。根據Li (1996)報告每100g漿果含16~28mg胡蘿蔔素(carotenoids),每100g乾燥葉片含類黃素(flavonoids) 310~2100mg,每100g漿果則含120~1000mg類黃素。漿果精油含量平均為36mg/kg,乾物含量為24.6%至33.8%。種子萃取精油含量為8%至12% (w/w)。漿果中的飽和脂肪酸和未飽和脂肪酸含量分別為47至53%,種子中含量則為21%至39%。主要成分為油酸(linoleic)和亞油酸(linolenic acid)。

  維他命C含量介於每100g漿果含量360 mg (歐洲品系)至250 mg (中國品系),較之草莓(64 mg)、奇異果(100~470 mg)、柳橙(50 mg)、蕃茄(12 mg)、胡蘿蔔(8 mg)及Hawthorn (100~150 mg)均較高。維他命E含量則為202.9 mg/每100g漿果,高於小麥胚芽之144.5 mg,紅花(sunflower)之3.3 mg,玉米之34 mg及大豆之7.5 mg。沙棘之蛋白質含量亦高,特別是球蛋白與白蛋白含量。

藥用價值

   沙棘具多用途並具高經濟價值,除漿果可直接食用外。在古老之歐亞地區早已被應用。近年來,在世界各地廣被研究重視,被視為最具發展潛力的保健或藥用植物 之依,包括加拿大、美國、歐洲、印度、中國與蘇聯,主要是著重其營養與藥用價值。有關藥用用途之臨床試驗在1950年代肇始於蘇聯,在蘇聯沙棘油已於 1977年被列入藥典。臨床試驗大多於蘇聯與中國大陸進行中。根據初步的試驗結果顯示,沙棘油重要的藥理作用包括:抗發炎(anti- inflammatory)、抗微生物(antimicrobial)、消除疼痛及促進組織再生等。沙棘油同時被使用於口腔黏液,直腸黏液,膣腔黏液,頸 部糜爛,輻射傷害,燒傷,水燙傷,十二指腸潰瘍,腸潰瘍,凍瘡,營養不良導致之皮膚潰瘍與其他皮膚傷害。根據中國大陸未證實之報告,以沙棘油製成之美膚霜 對350個病人治療結果,對黑變病與老化皺紋及黑斑極為有效,對美容及抗老化方面具相當程度的療效。沙棘目前在歐亞已有超過十餘種之商業產品生產,包括液 狀、粉狀、膏藥、軟膏、藥丸、外敷藥、噴霧藥、膠囊、坐藥等形式。自沙棘種子萃取之沙棘油為廣受歡迎之化妝品配方,例如面霜。另據Li (1996)報告指出沙棘各部位可開發與利用之高附加價值產品如圖所示。產品包括:以葉片製成之袋茶,以漿果為原料加工之運動飲料和果醬。果肉製成之發酵 產品。葉片、果肉和種子萃取後之殘渣,可做為動物飼料。

     

圖2.沙棘不同部位之組成份與潛在發展之用途

圖2.沙棘不同部位之組成份與潛在發展之用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