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
:::

專訊第30期

首頁 > 出版刊物 > 臺中區農業專訊 > 專訊第30期 > 茭白筍早生新品種-台中一號之栽培技術

茭白筍早生新品種-台中一號之栽培技術

茭白筍早生新品種- 台中一號之栽培技術

 

文圖/林天枝

 

緒言

   台中農改場為改進及解決傳統栽培的茭白筍青殼早生種之產期較晚、不感染株、黑心產生率高與農民自選種的病變多、產量不穩定等諸缺點著手進行茭白筍品種改 良試驗之研究工作;自81度起由青殼早生族群中選拔優良單株,利用營養系選種法繁殖與選拔,歷經品系比較區域試驗及栽培法試驗,由結果獲知台中選育C- 26號表現最佳,具有早生、豐產等多項特性。因此,於89年5月26日提出申請命名,經專家者組成查委會查通過,正式命名為「台中一號」。

   

    陳場長稱讚新品種「茭白筍台中一號」

   

台中選育C-26號之主要特性:

  1. 用途別: 食用筍,年可兩收。
  2. 植株形態: 成熟期株高春作平均220.5公分,秋作平均215.8公分,有 效分櫱數春作平均22.4支,秋作平均24.1支。葉片呈劍形、綠色、葉姿直立略硬、生長勢強、葉鞘長45 公分。
  3. 嫩筍: 帶 殼嫩筍平均單筍重136.3~137.1公克,剝實率59.6~59.9%,嫩筍長19.0~19.2公分,筍徑平均3.3~3.4公分,嫩筍呈長卵圓 形,筍節中等,筍肉黃白色,品質脆嫩,纖維少,筍皮白皙,筍肉中孢子產生時間較晚,黑心率低。嫩筍外殼葉鞘呈淡綠色,鞘上散佈粉紅色斑點。
  4. 生育日數: 定植到採收完畢生育日數春作143天, 秋作122天, 盛產期五月中旬及九月下旬。
  5. 產量: 每公頃帶殼嫩筍春作產量平均10,637公斤,秋作平均產量11,507 公斤。
  6. 適合水源豐富地區栽培: 如埔里鎮、魚池鄉等地。

  

本場所育成之茭白筍品質優良   新品種茭白筍剝面與舊品種對照

   

台中選育C-26號之優缺點:

優點:

  1. 產量高:據86-88年區域試驗台中一號三年六作嫩筍產量比對照(A)青殼早生春作高19.4%,秋作高17.5%,比對照(B)敢當早生春作高6.9%,秋作高5.3%。具早熟性:比對照(A)青殼早生種提早23天,秋作亦提早6天,與對照 (B)敢當早生種相比春作提早4天,秋作則差異不顯著。
  2. 單筍重量較重,嫩筍品質佳:台中一號平均單筍重春作137公克,秋 作136公克,比對照(A)青殼早生春作平均121公克,秋作平均120公 克,約重13.4~13.2%,亦比對照(B)稍重0.5~1.0%。生育日數:定植到採收完畢生育日數春作143天、秋作122天,盛產期五月中旬及九月下旬。
  3. 葉劍形、葉姿宜立略硬、生長勢強、株高略矮,比青殼早生約矮10~14公分,管理較方便。
  4. 不感染株產生率低,可增加孕茭比例。筍肉黃白、品質脆嫩、筍肉中孢子產生時間較晚、黑心產生率低。

缺點: 與現行主要栽培品種相同均不抗病。

針對缺點之補救措施: 在發病初期應及早噴藥,施行共同防治。

  

命名審查委員視察「茭白筍台中一號」   命名審查委員視察「茭白筍台中一號」田間生育情形

  

栽培要點及注意事項:

  1. 優良母莖選拔: 應於前期秋作採收期進行。
  2. 母莖選拔: 11月下旬。
  3. 播種法: 分直播與育苗後移植兩種。
  4. 播種期: 12月中下旬。
  5. 移植期: 1月下旬-2月中旬。
  6. 行株距: 1*1公尺(1,000株/公頃)或1.3*1.3公尺(5,917株/公頃)。
  7. 灌水深度: 生長初期3~5公分,中期10-15公分,採收期30-60公分。
  8. 肥料用量:施肥量可依土壤肥力及茭白筍生長情況與氣候條件酌情增減用量。在埔里地區沙質壤土可施用化學肥料三要素N-P 2 O 5 -K 2 O=240-140-100公斤/公頃,基肥配合施用有機肥,如大豆粕或篦麻粕5000公斤/公頃。
  9. 新品系不抗銹病,在發病初期應及早噴藥施行共同防治。
  10. 採收: 進入採期後每3天採收一次。
  11. 採後處理: 採收後的帶殼嫩筍經選別裝袋

   

新品種茭白筍田間植採生產情形   茭白筍田間生育情形

  

推廣計畫與展望:

   由於本新品系具有多項優良特性,預期可獲農民接受,在台灣地區雙熟茭主要栽培區包括埔里、魚池地區將可取代部份現有品種,使農民對品種選擇更具多樣化。 下年度計畫申請設立原種圃,加速繁殖優良母莖,辦理茭白筍優良品種示範及舉辦觀摩會,供為農民選擇新品種栽培之參考。另將印製推廣手冊或單張,廣泛利用各 項農民集會加強宣導,積極推廣此一新品種。

 

農民於茭白筍適熟期採收筊白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