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
:::

專訊第15期

首頁 > 出版刊物 > 臺中區農業專訊 > 專訊第15期 > 中部地區水稻落粒栽培之介紹(一)

中部地區水稻落粒栽培之介紹(一)

中部地區水稻落粒栽培之介紹(一)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楊嘉凌、張素貞、許志聖

  

落粒栽培的源起

   台灣水稻栽培制度一般為一年兩期作,主要機械插秧方式種植,少部分為直播或再生稻的方式,直播就整地方式而言,有整地及不整地兩種方法。自民國六十年代 台灣開始全面推廣機械插秧,因機械插秧較人工插秧迅速,且在那個時代正逢農業轉向工業的時期,農村勞力外流情形嚴重,所以在人力缺乏之下,此方法很迅速被 稻農所接受。由於插秧機及耕耘機價位並不甚昂貴,台灣小農制的稻農三、五家合買即可支付,所以大都自行整地插秧。民國七十年化引進水稻聯合收穫機因其價位 昂貴,為插秧機及耕耘機之10倍,非小農可以購買因而代割作業應運而生,代割效率雖受田區狀況、品種別,倒伏情形所影響,但就業者而言,作業面積為其化割 收益最明顯的指標,所以一般採高速度進行採收作業,稻穀損耗在所難免,高者可達到每公頃150公斤的落粒量。代割之後,近年來由於農村勞力老化,且即將面 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壓力,如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品質是從事稻農者生存下去的不二法門;期望解決農村人力老化的問題及擴大經營降低生產成本,代耕代營制 度即是對應這些問題而生,但目前代營方面限於耕者有其田的陰影進展較為緩慢,代耕方式卻普偏為農民所接受,唯代耕收費反而成為稻農主要的投資成本。目前每 公頃代耕(包括整地及插秧)費用近一萬元,約為生產成本之百分之十五,成為水稻生產成本一項重要的投資。為不浪費落粒稻穀量的損失,且可節省插秧作業成 本,近年來在中南部有一種新生的水稻栽培方式,此方法在非洲經我國海外會農技團推廣,目前栽培面積亦相當大,依海外會林團長安秋博士稱之為"落粒栽培",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郭金條先生試驗研究時稱為"自生苗栽培"。

何謂水稻落粒栽培

   此栽培方法係利用第一期作聯合收穫機收穫時,損耗在田間的稻穀,經適當管理方式,稻種吸水萌芽為三齡秧苗後,再行一般水稻栽培管理至收穫,取代第二期插 秧作業及節省其所需的成本,整個栽培方法是否成功,與否最重要在於落粒萌芽整齊與均勻度。目前嘉南地區主要作業為第一期作於二月中旬插秧,於七月上旬收 穫,收穫時將稻草截短當有機質,利用收穫時掉落田間之稻穀七天稻草晒乾後灌水整地一次,稻種自行發芽,形成自生秧苗,並加以肥培管理。北部地區於聯合收穫 機收穫三天後整地蓋平及施用殺草劑,再三天排水,以利落粒發芽,整地蓋平後15天,灌水及施第二次殺草劑,爾後恢復一般水稻的田間管理。

     

中部地區水稻落粒栽培之介紹

   

中部地區目前栽培現況

   此方法雖早就曾經被農民嚐試栽種,但並未為風氣。近年來中部地區秈稻生產的鄉鎮,因秈型稻收穫時自行落粒的種子比率較高,此方式的栽培面積因而逐年增 加。依民國八十四年台中區各縣市政府調查結果,此栽培方式主要分佈在本區之彰化縣鹿港鎮、福興鄉、和美鎮、大村鄉、花壇鄉及秀水鄉與員林鎮少部份,面積約 為2,100公頃,佔本區水稻面積百分之五,而約佔直播稻面積三分之一弱。由於此栽培方法可減少整地及插秧作業的成本,所以頗為稻農接受。在本區最盛行的 鄉鎮是鹿港鎮,面積達1,200公頃,栽種方式採收穫後切割稻桿後,晒乾後放火將稻桿燒掉,並將部份具有發芽能力的稻榖及稻椿燒死,燃燒後田裏灌水兩天, 使稻穀足夠的吸水,水分充足的稻穀,俟排水後一週內會陸續發芽,此時稻椿之再生芽亦會萌芽長出,約10天以年年春殺草劑1,000倍噴殺再生芽,並將部份 自生苗過密處以殺草劑噴施,以減少其密度。
   雖然部份農民於二期作改採用自生苗來生產水稻,但自生秧苗數量很難控制,常有過多或過少現象。過多時若不人工除苗,生長中期植株間易產生競爭效應,而 造成水稻生育不均的現象;若自生苗過少時產量相對的減少,且田間雜草較難管理。所以此種低成本的栽培方法,在栽培上仍有技術層面的困難,其主要在於無法控 制落粒的量、秧苗發育整齊與圴勻度、以及雜草的管理,另外此栽培法所生產的稻米之品質難以掌控等問題,這些均是未來需加強改善的重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