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
:::

專訊第8期

首頁 > 出版刊物 > 臺中區農業專訊 > 專訊第8期 > 重要種苗真菌病害診斷及防治

重要種苗真菌病害診斷及防治

重要種苗真菌病害診斷及防治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林俊義、劉興隆

  

前言:

  花卉種苗乃由有性繁殖及無性繁殖而來,其中有性繁殖為種子播種, 無性繁殖以扦插及組織培養為主。育苗者將種苗培育到某時期,再將種苗 售給農民種植,而由播種或扦插或組織培養至將種苗售出這段時期,稱作 育苗期,也就是今天所要講的範圍,這時期之真菌性病害很多與田間栽培 之病害種類相同,不過由於育苗期都在設施中管理,加上扦插、播種須高 的介質水份含量及相對溼度,因此環境氣候很適合多種土壤傳播性病害及 地上部病害發生。

  首先要了解的是,種苗真菌性病害之接種源來源:

(一)第一次接種源來源:

  1. 種子:真菌所引起的種子傳播性病害甚多,可分為(1)病原存在種子表面或裡面,但均未感染胚。(2)被感染的種子雖然已被分解,但是病原仍然存留而可傳染到健康的植物組織。
  2. 扦插苗的母株:母本田的管理相當重要,由健康的母株所採得的扦插苗,才會育出健康的種苗,否則母株得病,又採扦插苗,在育苗管理上相當費心,常事倍功半,如康乃馨葉斑病、菊花白銹病等,常可發現母本田發生嚴重的病害,剪下來的扦插苗上就可見病斑存在。
  3. 栽培介質:第一次使用之栽培介質,如無註明經過消毒時,需經過滅菌處理。重複使用之栽培介質更需經過殺菌。
  4. 農具、容器:使用過的農具(如剪枝剪、移植鏝)及容器(花盆、扦插用的穴盤),如不經消毒常會傳播病害。
  5. 周圍的環境:園內的環境應注意衛生,不可將病株丟棄於園內,應燒毀。

(二)第二次接種源來源:

  第一次感染源造成第一次感染後,環境及感染植物如利於感染性病原 在植物組織內的擴散及增殖,於是病原就會因為繁殖之故而可在感病植物 體上產生後代之繁殖體,如這些繁殖體擴散而再造成植物之被感染,這些 繁殖體就稱謂第二次感染源,所以其來源為第一次感染源感染的各種不同 植物組織;當然第二次感染源感染植物後所產生之感染源也可稱為第二次 感染源。

  由上可知種苗病害防治上其共同點有:(1)使用健康種子;(2)使用無病 原之健康母株;(3) 使用無病原菌存在的栽培介質;(4) 使用過的器具應消 毒;(5) 注意育苗場的田間衛生。

  真菌病害之病原菌種類繁多,病徵表現亦極為複雜,但總括而言,若 病原菌由根部或地際部份侵入,為土壤傳播性病害;而病原菌為害葉片時 ,又可見不同典型之病斑;由於真菌病害之嚴重度不一,重者導致死亡, 輕者影響種苗品質,故本章就一般花卉種苗較易發生的地上部病害及土壤 傳播性病害加以介紹。

壹、地上部病害

一、灰黴病

(一)病徵:
   灰黴病在田間主要感染部位為花朵及葉片;而花卉種苗因只有株葉, 故病徵只出現在葉片及莖部;葉片嚴重危害時,多數病斑互相癒合,造成 葉片乾枯,後期地上部枯死;莖部病斑成不規則形,嚴重時病斑圍繞整個 莖部,病斑處呈褐色水浸狀腐爛,其上組織因水分輸送受阻而乾枯,若病 徵出現於接近地際部份,則造成整株萎凋、倒伏,最後整株死亡。若遇高 濕度時病斑上極易發現灰色黴狀物,為本病病菌之分生胞子。

(二)病原菌:
   Botrytis spp.;分生胞子堆呈灰色,乃本病病名之來源。

(三)發生生態:
   溫度及濕度為本病發病之重要條件。由於灰黴病之分生胞子含水量極 低,因此發芽時對水分之須求相當高,相對濕度93~100%時分生胞子方可 發芽,但當寄主表面覆蓋水膜時,雖相對濕度不高之情況下,病原菌作可 侵入寄主。灰黴病主要發生於冬春季低溫多濕季節,尤以初春春雨來臨時 發生最為嚴重,溫度高於24℃時,菌絲生長狀況極差,故於氣溫昇高後, 發病逐漸減少。噴霧灌溉易助長病勢。傳播方式有:(1) 風力傳播:分生胞 子漂浮於空氣中,可藉風吹而散佈至其他植物組織而造成感染;(2) 雨水飛 濺傳播:雨水滴濺於罹病組織時,其上之分生胞子可隨雨滴飛濺至其他組 織而造成新的感染,露水覆蓋罹病組織時亦有相同之作用;(3) 昆蟲傳播: 分生胞子或菌絲片段可附著於昆蟲體表而傳播。

(四)防治方法:

  1. 不可種植太密,避免偏用氮肥。
  2. 選擇通風良好處育苗。
  3. 設施栽培,覆蓋遮雨棚,可降低病害之發生。
  4. 田間發生病斑時,摘除並燒燬,且避免用噴霧式澆水。
  5. 使用健康之種子,仍避免病原菌帶入栽培環境及預防病害發生之重要方法之一。
  6. 保持低濕度為防治灰黴病之不二法門,而降低濕度之方法極多,包括供水時避免噴及葉面、避免葉面供水、避免夜間供水;適度加溫,以降低濕度。
  7. 參考植物保護手冊灰黴病防治藥劑。如50%撲滅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75%快得保淨混合可濕性粉劑500倍、50%免克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等。

二、炭疽病

(一)病徵
   初期葉片上產生褪色小斑點,以後病斑逐漸擴大,病斑顏色亦逐漸加 深,形成黃褐色之圓形斑點;多數病斑互相癒合,形成不規則之大病斑, 最後整片葉片枯死,嚴重時苗死亡;若光照變化大時,則常形同心圓輪紋 狀斑點;當寄主植物生長情況較差,或環境適合發病時,則病原菌可由葉 緣或其他自然開口侵入,形成褐色不規則形之病斑。

(二)病原菌
   Colletotrichum spp.;分生胞子盤形成於寄主之表皮下,成熟後表皮細 胞破裂而露出寄主表面,分生孢子有點粘性,通常借著雨水的飛濺傳播。 (三)發生生態:
   在花卉種苗本病,尤以栽培管理不當時發生最為利害,一般管理良好 者甚少發現炭疽病發生。本病全年均可發病,但以高溫多濕時發生較為嚴 重。炭疽病菌亦具有極強之腐生性,在枯枝、落葉上亦可見其殘存,此亦 為炭疽病之所以如此猖獗之主因。

(四)防治方法:

  1. 加強栽培管理,種苗避免各種傷害,生育良好之植株不易受炭疽病危害。
  2. 發現有病斑時應立即把患病部位切除及銷毀。
  3. 易患病地區或季節避免用自動噴霧方式灌水。
  4. 適當施用有機質肥料,增加植株之抵抗力,但不可用過多氮肥。
  5. 藥劑參考植物保護手冊。廣效性之藥劑均可防治炭疽病,但均無法徹底控制本病之發生,因此以藥劑防治配合栽培管理,較能有效防治炭疽病。

三、菊花白色銹病:

(一)病徵:
   被害葉初呈白色小斑,以後上表面稍凹陷,而下表面突出,不突出部 表皮破裂,出現白色後轉極淡灰褐色之冬胞子堆。病斑圓形,直徑1-4厘 米,突出表面約1毫米高,不久冬胞子堆再轉淡褐色,有時病斑可互相癒 合而成一大斑,每一葉片呈高低不平。

(二)病原菌:
   Puccinia horiana;冬胞子呈棍棒狀或長圓形,二室,隔膜處稍凹陷。

(三)發生生態:
   小生子之逸散受溫度影響極大,新鮮之病斑於12-20℃之間可正常逸 散持續達30小時之久,而溫度亦可影響小生子之發芽,4-24℃之間小生子 均可正常發芽,但以16-20℃為最適發芽溫度,溫度超過28℃時,小生子 幾不發芽,是以本病於冬季發病較嚴重。因此本病無法於臺灣中部之夏季 越夏。

(四)防治方法:

  1. 菊花栽培品種對白色銹病之抗病性差異極大,選種抗病品種,則可減少本病之發生。
  2. 健康母本,採集插穗。
  3. 菊花白銹病正式推薦之防治藥劑為 75%嘉保信可濕性粉劑4000倍,每10天噴施一次,或25%嘉保信乳劑1000倍,亦為每10天噴施一次。

四、葉斑病

  凡是葉片上產生斑點者均通稱為葉斑病,但引起葉斑之病原菌種類甚 多,病徵亦差異極大。今就康乃馨葉斑病(燒枯病))加以描述(Alternaria blight)。
(一)病徵:
   本病主要發生在葉片與莖部,偶可為害花部;初期葉片產生褐色小斑 點,以後逐漸擴大,成圓形斑點,病斑轉變成褐色並稍成同心輪紋狀;枝 條受害大多在節部附近,通常病斑擴大繞莖一圈,此時病斑呈乾褐腐,最 後病斑上面組織死亡;潮溼狀況下有黑色的孢子覆蓋在病斑上。

(二)病原:
   Alternaria dianthi;為黑色分生胞子,在病斑上呈同心輪紋狀排列。

(三)發生生態:
   本病常出現在扦插苗上,乃是母株帶病菌而來的,苗床溼度太高時, 發生較嚴重,且蔓延較快;本病週年會發生, 尤其 6月以後,雨水多時發生 多 (高溫多溼) ;本菌最適生長,發芽與發病溫度為24~28℃。

(四)防治方法:

  1. 選擇無病地區或健康母株採取扦插苗, 苗床期發現病苗應馬上拔除。
  2. 育苗場所之溼度不要長時間保持太高。
  3. 發病時可噴灑鋅錳乃浦或四氯異苯?或待克利藥劑。

貳、土壤傳播性病害

一、立枯病(菊花苗腐病)

(一)病徵 :
   幼苗立枯病發生於幼苗胚軸 可能在尚未突破土壤之前即因生 長點受侵害而致死,在胚軸突破 土壤表面之後,莖部受感染則變 成水浸狀,繼而軟化,然後植株 倒伏死亡,較大種苗被感染造成 ,形成黑褐色、凹陷病斑,阻礙 水分輸送,使植株立枯死亡,病 斑處較為乾燥。在菊花主要發生 於扦插苗,但移植後若幼苗帶菌 且種植後環境良好時亦會死亡, 病菌由插穗基端處侵入,靠近地面之葉先發病,葉片由基部向上變黑腐爛 ,最後整株死亡,藉著長在病葉上的菌絲向四周健苗接觸傳染,常在苗圃 中形成圓形狀缺株區。

  

菊花苗腐病常在苗圃中形成圓形狀缺株區

 

(二)病原菌 :
   Rhizoctonia solani;不產生無性胞子, 僅以菌絲和菌核繁殖。

(三)發生生態:
R. solani 為重要的土壤傳播性真菌,寄主範圍廣泛,可為害43科263種 以上的植物,可謂犯性的植物病原菌。本菌通常以菌核或厚壁菌絲,存活 於土壤、寄主殘體、營養繁殖器官中或某些寄主之種子上。本菌利用雨水 、灌溉水、農具或營養繁殖器官傳播。本病害在中度潮濕之土壤中較為嚴 重,太乾或太濕均不適宜。環境不利於寄主之生長,發病率亦較高;寄主 如能快速正常生長,即使濕度及溫度適宜發病,通常亦能避過此病原菌之 侵襲。

(四)防治方法:

  1. 栽植健康種子及扞插苗。
  2. 育苗應該選用無病源之河沙或介質。
  3. 插穗由母株摘取後先用6.5%鐵甲砷酸桉1,500倍或用貝芬替可濕性粉劑1,500倍浸 10分鐘,取出待水滴乾後,插穗基端沾植保素 1號後扦插。植保素 1號之配方:NAA 2g,免賴得 1 克 滑石粉 1公斤。
  4. 苗床發病時,應立即連砂拔除病苗放入塑膠袋,取出處理,利用藥劑噴灑發病處周圍。
  5. 利用太陽能或藥劑燻蒸做土壤之消毒,再配合使用拮抗微生物就可保護土壤免於再遭受污染。
  6. 防治藥劑:參考植物保護手冊,可選用貝芬得、貝芬替、福多寧、賓克隆及脫克松等。

二、腐霉病

(一)病徵:
   種子播種後,種子遭受侵害 而不發芽, 變軟腐、褐化、萎縮, 最後崩解。種子如已發芽,幼苗 未突破土壤表面之前受感染,則 感染部位呈水浸狀凹陷,病斑擴 大,細胞崩解,終致幼苗迅速死 亡。當幼苗出土後遭受感染,感 染部位在於地基部,呈現水浸狀 變色,細胞迅速崩解,此時幼苗 莖基部變細及軟化,無法承受植 株重量而倒伏,倒伏後病情繼續 擴展,終致幼苗死亡。本菌亦可為害扞插苗,造成組織軟腐,濕度高時, 在病斑處可見白色綿花狀的菌絲堆。

 

康乃馨腐霉病被害處可見白色綿絮狀:菌絲堆

  

(二)病原菌:
   Pythium spp.;菌絲管狀,無橫隔膜。濕度高時釋放游走子,游走子可 藉水傳播,為重要之傳染源。

(三)發生生態
   腐霉病菌分佈極為廣泛,遍佈於全世界各處之土壤及水中,腐生於動 植物殘體中,遇到適合環境及感病寄主時,即可侵入感染。一舨而言,介 質高含水量是促進病勢進展不可或缺的一項因子,至於溫度則視不同腐霉 病菌種類而定,如P. aphanidermatum喜在高溫為害,而P. spinosum 則喜好 低溫。

(四)防治方法:

  1. 土壤或介質行蒸氣或燻蒸劑消毒。
  2. 保持良好排水及通氣性,日照充足,使植株快速正常生長,逃避病原菌為害。
  3. 勿超量施用氮肥,尤其是硝酸態氮類之氮肥。
  4. 藥劑防治:參考使用殺菌劑如依得利、滅達樂、鋅錳滅達樂、褔賽得及普拔克等,可以種子拌藥處理,或扞插苗沾藥處理,或噴灌土壤及介質,以防止腐霉病菌引起之幼苗猝倒病。

三、疫病

(一)病徵:
   初期地際部產生水浸狀斑點,以後逐漸擴大,病斑部呈不規則形,病 健部分界線不清,植株並漸呈萎凋狀,病斑並可向上下兩面擴展,並轉為 褐色,後期病斑處呈腐爛狀,嚴重時整株萎凋死亡。

(二)病原菌:
   Phytophthora sp.;菌絲管狀,無橫隔膜;濕度高時釋放游走子,游走 子可藉水傳播,為重要之傳染源,本病病原菌亦可形成厚膜胞子存活於土 壤中甚久,是為第一次感染源。

(三)發生生態:
   疫病均屬土壤傳播性病害,但與其他土壤傳播性病害不同,疫病之病 勢進展往往是爆發性的,病害之嚴重度與初次感染源之濃度無多大關連, 但一定要有病原菌存在;環境因子中,水分之影響最大,在排水不良、澆 水過量以及雨後即見本病普遍發生,最適發病溫度依病原菌種類之不同, 約在20-25℃之間。傷口可幫助疫病菌更易侵入寄主植物,尤其是一些花卉 之扦插苗,更是罹患疫病之主要途徑。

(四)防治方法:
   花卉種苗疫病之防治是預防絕對重於治療,種苗一旦罹病後,幾乎無法痊癒,且花費不貲,永難根絕。

  1. 花卉種苗栽培時,最好有防雨設施;並避免通風不良,造成濕度過高,高濕是誘發疫病猖獗之唯一原因。
  2. 疫病菌不耐高溫,45℃或50℃經過30分鐘,就可殺死附在器材與介質上的疫病菌。
  3. 花卉之幼苗極為感病,從瓶中移出之瓶苗,必須將所有附著之洋菜清洗乾淨;種子播種之幼苗亦十分感病,須特別注意。
  4. 種苗均應放置在台架上,不宜直接與地面接觸,以降低感染疫病之機會。又疫病菌可經動物(如蝸牛、蛞蝓等)之攜帶而入園內或植株間傳播,應需加防範。
  5. 大部份防治疫病的藥劑均為預防功效,主要在消滅初次感染源,治療已經發病之植物的效果甚差,藥劑除了葉面撤佈與地際部灌注外,亦可用於灌溉水中,消滅水中之游走子。藥劑參考植物保護手冊疫病防治藥劑。

四、白絹病

(一)病徵:
   菌絲侵入莖基部,致使植株由下位葉往上黃化嚴重時整株萎凋枯死。 在莖基之土表,可見放射狀絹狀菌絲,上面產生黃褐至黑褐色菌核。病害 初呈局部發生,後病勢很快地呈放射狀往外蔓延,造成整個育苗床為害。

(二)病原菌:
   Sclerotium rolfsii Sacc. ;菌絲白色。菌核含可抵抗惡劣環境之黑色素 ,是本菌存活於土壤或有機殘體中之主要構造。

(三)發生生態:
   白絹病菌具有強的腐生存活能力,更可形成存活構造─菌核長期停駐 土壤之,一俟氣候條件適合,且有感病寄主存在時即可發芽,侵入感染。 砂質地較粘質地發生為多。高溫多濕利於本病發生。最主要的傳播源是菌 核,可借由病株或混有菌核之種子、介質、雨水、灌溉水將菌核帶到他處 傳播。寄主範圍很廣,共45科131種作物。

(四)防治方法:
   防治白絹病首重於降低初級感染源。

  1. 無性繁殖體消毒。
  2. 施用土壤添加物AG3-2,可有效降低原存於土壤中之菌核數量。
  3. 行株距加大,增加通風性,可減少病害發生。
  4. 多施尿素,以抑制菌核發芽而減少為害。
  5. 挖去被害株,集中燒燬,並利用藥劑噴灑發病處周圍。
  6. 化學藥劑:可參考使用50%福多寧及75%滅普寧可濕性粉劑稀釋噴施,或50%大克爛粉衣種子,必要時亦可以藥劑稀釋液浸種後種植。

(一)洋桔梗灰黴病:病斑部覆蓋灰色徵狀物。
(二)卡斯比亞疽病:嚴重時葉片枯死,病斑上可見黑色小顆粒胞子堆。
(三)菊花白色銹病:病斑呈白色,後期轉為黃褐色,上表面秋凹陷,而下表面突出。
(四)康乃馨葉斑病:病斑部覆蓋黑色粉未狀物,病斑明顯呈同心輪紋狀。
(五)菊花立枯病(苗腐病):常在苗圃中形成圓形缺株區。
(六)康乃馨腐霉病:被害處可見白色綿絮狀的菌絲堆。
(七)滿天星疫病:莖基處產生暗綠色軟腐狀,植株萎凋,最後枯死。
(八)蝴蝶蘭白絹病:可見白色絹狀菌絲及初期白色後期變為褐色之圓形菌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