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
:::

特刊

降雨對作物白粉病之影響

降雨對作物白粉病之影響

劉興隆

摘  要

   白粉病菌感染作物,被害部位初期僅產生小斑點,後期則覆滿白色粉末,影響作物光合作用,對作物品質影響甚巨。白粉病通常於秋末乾季開始發生,冬季為害最烈,直到隔年春末夏初雨季開始時,發病逐漸減少。其發生與雨水有密切關係,可能原因為:一、葉片上之白粉病孢子由葉面被雨水沖洗至地表。二、雨滴撞擊菌絲及孢子柄使其自葉表脫落或造成損壞影響其正常發育。三、雨後葉面潮濕的環境,阻礙殘留在葉面的白粉病孢子之發芽,延緩菌落生長,且產孢減少。呂等指出在陰天偶有毛毛雨下收集的孢子多數未成熟,此為下雨使成熟及未成熟之孢子皆隨雨滴落下,其認為如是連續數天下雨,則將不會有成熟孢子產生;另一方面雨也能將著陸在健康葉面上的孢子洗落,以減少感染發生;不過著陸在葉面的孢子, 3 小時內可完全被雨水從葉面衝洗下,而後由於孢子發芽則產生抗力,漸漸不易被水移除;而白粉病從接種到侵入感染約需 24 小時,因此孢子抗水沖洗的作用,可能與發芽管或附著器 (appressoria) 的黏性有關;當侵入感染吸器 (haustoria) 形成後,雨水再也無法沖洗下孢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