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訊第28期


首頁 > 出版刊物 > 臺中區農業專訊 > 專訊第28期 > 蕎麥之栽培與管理

蕎麥之栽培與管理

蕎麥之栽培與管理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曾勝雄

 

   蕎麥屬於蓼科、蕎麥屬植物,俗名甜蕎,又有荍麥、烏麥及花蕎等名稱,原產我國黑龍江及西伯里亞貝加爾湖一帶。

  世界上生產蕎麥最多的國家為中國大陸,其次為蘇俄,然後依次為波蘭、美國、加拿大及日本,其他如法國、奧地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德國、英國及韓國等均有生產。

  

  蕎麥盛花期生育情形

   

       蕎麥原為台灣中部地區水田秋冬裡作作物,主要供做綠肥用,由於含有芸香苷( Rutin )及多種有益人體健康成分 , 經本場輔導二林鎮農會開發為健康食品,過去二林鎮及竹塘鄉之蕎麥年栽培面積最多時為 300 ~ 400 公頃,目前祗剩 100 公頃左右,主要栽培在二林、埤頭及大雅等鄉鎮。蕎麥之加工產品有蕎麥粒、蕎麥生粉、蕎麥熟粉、蕎麥精粉、蕎麥雪花片及蕎麥麵等,頗受消費者喜愛。除內銷外,二林鎮農會於 78 年秋冬裡作輔導農民生產之蕎麥有 15.5 公噸外銷日本,深受日本蕎麥業者及消費者所喜歡,惟因 80 年外銷價格(每公斤 25 元)偏低,致使外銷工作因而中斷。今後須從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及降低生產成本著手,使省產蕎麥栽培面積能逐年增加。

植株形狀

  蕎麥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約 0.6 ~ 1.2 公尺,直立、多分枝、莖中空多肉質、表面光滑而有縱溝,莖色在發芽後呈紅色,生長旺盛後轉呈綠色,至成熟期再轉為紅褐色。葉互生,呈心臟狀三角形或三角狀箭形,長 3 ~ 5 公分,寬 2 ~ 4 公分 , 基部楔形,先端尖,葉柄短,有鞘狀膜質的托葉鞘,但不久即脫落。花序為複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密集成簇,花白色而稍帶粉紅色,無花瓣而有五裂的花萼小蕊 8 枚具三裂柱頭及三稜子房,並有腎臟形蜜腺 8 枚。因受兩型花的影響及蜜腺分泌物易吸引昆蟲探採花粉,因此自然雜交率高。種實為瘦果,呈三角狀卵形或三角形,有三稜,棕褐色或黑色。

  我國大陸栽培的蕎麥大略可分為普通蕎麥及韃靼蕎麥等栽培種。普通蕎麥通常自花不稔,而行異花受粉,因此現在栽培的品種,其遺傳組成頗為不純,同一品種常因栽培環境不同而表現不同特性,因此蕎麥的品種常冠以地方名稱,譬如台灣的高砂種及日本的北海道種、新瀉種。

氣候與土壤

  蕎麥的栽培自溫帶至寒帶,在北緯 60 度的地區皆可生長,性喜溫暖而稍為乾燥的氣候,生長初期須要稍高溫,如果播種時氣候寒冷則蕎麥發芽慢,幼苗期生長遲緩,開花結實期則需冷涼氣候,如遇高溫,多濕則結實不良。

   蕎麥的耐寒性雖比較強,但因莖葉脆弱,不抗風霜,生長期遇到強風容易折斷及倒伏,因而影響產量;又成熟期種子容易脫落,季節風較強的沿海地區不宜栽培。 蕎麥對於土壤選擇不嚴,極瘠薄之地也能種植,若氣候適宜,在瘠薄之地,生長常較其他禾穀類作物為佳,土質雖不拘,但仍以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坋質壤土為 佳,不適於粘重土壤,如種植於肥沃土壤容易倒伏,且倒伏後不像其他禾谷類作物可以向上挺起來,最適當的 pH 值為 6 ~ 7 ,但對酸性抵抗性大。

栽培管理方法

  蕎麥通常都是在第二期作水稻收穫後,行冬季裡作栽培,因生育期間短、省工、容易栽培、病蟲害少,對後期作水稻產量影響較一般作物輕微。同時,蕎麥開花期間長,可供養蜂蜜源,實為極理想的冬季裡作作物。

  蕎麥春作雖也能種植,但因單位面積產量偏低,每公頃只達 1,000 ~ 1,200 公斤,所以無法被農民接受而成為稻田轉作作物。茲將蕎麥之栽培管理要點略述如下:

一、品 種 

   蕎麥品種有春播型與秋播型兩大類,春播型品種如在秋冬季播種時,因營養生長期短、植株低矮、結實少、產量不高;反之秋播型品種在春季栽培時,植株徒長, 甚至不開花,不結實而繼續行營養生長,因此在播種前須先分辯採用的品種是春播型品種或是秋播型品種,以免引起莫大損失,根據台中區農業改良場試驗結果,較 理想的品種,春播型有茨城在來、 Mancan 及常陸秋,秋播型有台中一號及常陸秋。

  

  台中一號生育情形

   

二、播種期

  根據台中區農業改良場試驗結果,早熟品種常陸秋( 80 日)宜在 10 月下旬播種,比慣行播種期( 11 月上旬)增產 27.5% ,如延後一個月( 12 月上旬)播種,則比慣行播種期減產 19.3% ,因此第二期作水稻可採用中晚熟品種(台農 67 號)提早插秧,俾能趕在 10 月 20 日以前收穫,然後即刻播種蕎麥。如採用中熟品種之台中一號,其播種期宜提早至 10 月上旬,比慣行播種期( 11 月上旬)增產 24.7% ,如延至 12 月上旬播種,則比慣行播種期減產 49.5% 。因此第二期作水稻宜採用早熟品種,俾能趕在 9 月底以前收穫,然後即刻播種蕎麥。秋冬裡作蕎麥中熟品種最遲應在 11 月上旬以前播種完畢,如延遲到 11 月中旬以後播種,則此時溫度已大幅下降,發芽慢,生長不良,又因日照時數減短,植株低矮,提早開花,而使產量急劇下降,其產量僅及慣行播種期之一半。

三、播種量

  蕎麥播種量視品種、植株大小、粒型大小、播種期早晚、以及地力肥瘠而異,台中一號粒型較小且屬中熟品種,必需早播,由於生育期較長,植株較高,因此每公頃播種量應減少至 50 ~ 60 公斤。常陸秋由於粒型較大且屬早熟品種,因此每公頃播種量宜提高至 70 公斤。宮崎大粒由於粒型最大,且屬短稈及早熟品種,因此其播種量應提高至每公頃 90 公斤。

四、播種方法

  可分為整地法,低整地法及不整地法等 3 種,整地法是第二期作水稻收穫後先行整地,然後利用曳引機附掛播種施肥機進行播種,每次 2 畦,每畦 2 行,行距 30 公分與 60 公分相間,每公頃播種量 60 公斤,開溝、播種及覆土一次完成,非常省工,每公頃僅需 2.5 小時即可。低整地法為第二期作水稻收穫後,田面尚呈半濕潤狀態,將蕎麥種子(每公頃 70 公斤)撒播於田面,然後利用迴轉式耕耘機或曳引機將蕎麥種子拌入土中。其深度約為 3~5 公分。不整地栽培法為第二期作水稻收穫前 3~5 天,田間先引水灌溉一次,使田面濕潤後排水,然後將種子撒播在田面,俟水稻收穫時,將稻稈切碎覆蓋在種子上面。

整地機械栽培法

整地機械栽培法

低整地栽培法(每隔2.4公尺開一條排水溝)

低整地栽培法 ( 每隔 2.4 公尺開一條排水溝 )

不整地栽培法

不整地栽培法

五、施肥量及方法

  每公頃肥料用量,氮素為 40 ~ 60 公斤,磷酐 36 公斤,氧化鉀 60 公斤,折算成硫酸錏為 200 ~ 300 公斤,過磷酸鈣 200 公斤,氯化鉀 100 公斤,其中氮肥分 2 次施用,基肥與追肥(播種後 25 天施用)各 50% ,磷肥及鉀肥則全量當做基肥。

六、除    草

  蕎麥生育迅速,短期間即可將田面密閉,而控制雜草,通常於整地播種後,禾本科雜草 3 ~ 6 葉時施用 17.5% 伏寄普( Fluazifopbutyl )乳劑,每公頃施藥量 1 公升,稀釋成 600 倍液,均勻地噴施於雜草上。

七、灌 排 水

  蕎麥屬旱田作物,種子發芽雖要適當水分,但不必太多,生育期中如土壤過於乾燥時應行 1 ~ 2 次灌溉,灌溉時以田面濕潤後應即排水,若排水不良土地,應每隔 5 ~ 6 公尺開 1 條排水溝,以利排水。

八、病蟲害防治

  台灣秋冬裡作栽培蕎麥尚未發現嚴重病蟲害,只有播種後生育初期之斜紋夜盜蟲為害幼苗及生育後期之白粉病為害植株。斜紋夜盜蟲常匿居葉心部,二、三齡以後潛入土中,夜晚出土切斷幼苗,拖入土中食之,或攀登株上喫食莖葉,如有發生時應即刻噴佈 10% 百滅靈( Kestrel )乳劑,稀釋成 3,000 倍,每公頃施用 0.4 公升,每隔 7 天施藥 1 次,連續 2 ~ 3 次。白粉病通常於蕎麥生育後期遇到溫暖潮濕氣候容易大量發生及蔓延,主要為害葉片,有時亦可侵害莖部及子實,導致顯著滅產。遇有發病時應立即噴佈 84.2% 三得芬( Tridemorph )乳劑,稀釋成 2,000 倍,每公頃施用 0.6 公升,每隔 10 天施藥 1 次,連續 2 ~ 3 次。

九、收穫調製及貯藏

( 一 ) 收穫 

  蕎麥之收穫適期大約在植株始花後 60 ~ 70 天,此時葉片呈褐色,其子實有 75 ~ 80% 呈黑色時即為收穫適期,以往收割及脫粒均靠人工,每公頃需要 17 個人工。目前新引進之久保田 DC-1 蕎麥聯合收穫機,每公頃之收穫時間僅需 4 小時即可完成,節省很多人工,使蕎麥之收穫工資從以往之每公頃 14,900 元降為 7,000 元。

 

蕎麥機械收穫

   

( 二 ) 調製

乾燥:利用人工收穫或機械收穫之蕎麥子實最好採用機械乾燥,初期利用 45 ℃乾燥至含水率 18% ,然後將溫度調為 40 ℃乾燥至含水率 13% 。或利用人工自然乾燥法,將蕎麥子實攤開在晒場利用陽光自然乾燥,通常 3 ~ 4 天即可乾燥至含水率 13% 。

精選:乾燥後之蕎麥子實應利用木製或鐵製之風鼓進行精選,將不飽滿之子實及莖、葉、砂、石等夾雜物風選乾淨,即可裝袋,出售給二林鎮農會或自行留種。

( 三 ) 貯藏:

 留種用之蕎麥子實應採用二層包裝,內層用 0.5mm PE 塑膠袋盛裝,外層套以麻袋,置於通風冷涼乾燥處存放。專門存放蕎麥子實之倉庫應有低溫及低濕度之空調設備,最好能控制在溫度 15 ℃及相對濕度 65% 以下,以確保原料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