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訊第25期


首頁 > 出版刊物 > 臺中區農業專訊 > 專訊第25期 > 葉蟎之生物防治概況

葉蟎之生物防治概況

葉蟎之生物防治概況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白桂芳

  

葉蟎的分類地位 

  葉蟎俗稱紅蜘蛛,在分類上屬於蜘蛛綱(Arachnida)、蟎蜱亞綱(Acarina)、蟎形目(Acariformes)、前氣門亞目(Prostigmata)、葉蟎總科(Tetranychoidea)。葉蟎總科包括葉蟎科(Tetranychidae)、偽葉蟎科(Tenuipalpidae)、孔雀葉蟎科(Tackerellidae)、異毛葉蟎科(Allochaetophoridae)及盲葉蟎科(Linotetranidae)等五科。台灣以葉蟎科及偽葉蟎科最為重 要,約40餘種。

 

神澤氏葉蟎(13922 bytes)

 

葉蟎的生態及重要性

  葉蟎科一般體呈紅色、橘黃色或黃綠色,其生活史分為卵、幼蟎、前若蟎、後若蟎及成蟎等五個時期,幼蟎具三對足,前、後若蟎及成蟎均具足四對。完成一世代所需時間因種類、環境因子、寄主植物而有差異,一般常溫下約需6~12天。本科蟎類多棲息於植株葉背,以口針吸食葉片汁液,族群密度高時,則移向葉面為害或遷移他處;受害葉片常呈針點狀白斑,使植物光合作用受阻,植株衰弱,導致作物減產,甚至造成植株死亡。

  葉蟎多為雜食性,寄主植物廣泛,舉凡蔬菜、果樹、花卉、雜糧均可為其寄主,一旦田間無適宜寄主作物時則遷移至雜草、林間或棲息或繁衍。目前台灣較重要的有二點葉蟎Tetranychus urticae、神澤氏葉蟎T. kanzawai、赤葉蟎T. cinnabarinus 、柑桔葉蟎 Panonychus citri 、茶葉蟎 Oligonychus coffeae 、皮爾斯葉蟎 T. piercei 及東方褐葉蟎 Eutetranychus orientalis 等。

  數十年來,由於農業生態系廣泛且大量施用化學藥劑防治害蟲,促使原本為害輕微的次要害蟲(Secondary pest)族群迅速發展而成為主要害蟲(Key pest),葉蟎就是明顯的例子;Bartlett氏於1964年證實常用的59種農業藥劑,有25種可促進葉蟎類族群的猖獗,更有33種對葉蟎的 各種天敵構成毒殺作用,在這一消一長之間,葉蟎 問題的日趨嚴重也就成為必然。

  鑑於葉蟎對化學藥劑極易發展出抗藥性,農政單位除呼籲農民輪流使用不同類型之殺蟎劑外,早已著手進行生物防治之研究及推廣工作。據研究結果顯示,草蛉及捕食性蟎類(捕植蟎)對葉蟎之防治效果已達推廣階段;另外瓢蟲類、癭蠅、薊馬及椿象等捕食性天敵均具有防 治葉蟎之潛力,研究單位正積極開發中。

 草蛉

  草蛉成蟲產卵於植物葉表,孵化後之幼蟲以吸收顎刺吸葉蟎體液,由於幼蟲發育期較長且捕食量大,可於田間有效抑制葉蟎族群。目前台灣網室木瓜、網室印度棗及草莓等栽培園已實際推廣,如農試所開發之基徵草蛉 Mallada basalis ,其他如安平草蛉及中華草蛉等亦有待評估其可行性。使用方法為室內飼育草蛉成蟲,將成蟲所產之卵片釘於葉表(印度棗)或塞於枝條著生處(木瓜),待孵化後之幼蟲自行搜尋捕食葉蟎即可,防治期間視葉蟎發生情形適當補充卵片於田間。

     

 基徵草蛉(13726 bytes)

   

捕植蟎

  捕植蟎體型約略與葉璊相近,除卵期外,各齡期均可捕食葉蟎,具有搜尋能力強、生殖潛能高等特點,可短時間內大量繁殖,為國外防治葉蟎之重要天敵。近年來國內除由外國引入智利捕植蟎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 法拉斯捕植蟎 Amblyseius fallacis 於防治葉蟎深獲成效外,本土性捕植蟎如卵形捕植蟎 Amblyseius ovalis 、溫氏捕植蟎 A. womersleyi 的研究亦有大幅進展,可為日後葉蟎的生物防治增添新頁。

  

捕植蟎(18856 bytes)

  

其他天敵

  除了草蛉及捕植蟎,其他如小黑瓢蟲 Stethorus spp .、西方癭蠅 Arthrochodax occidentalis 之幼蟲、六條薊馬 Scolothrips sexmaculatus 及小黑椿、盲椿等均是葉蟎的捕食性天敵,也將提供研究工作新的方向。

 

瓢蟲(14145 bytes)   西方癭蠅   六條薊馬

       

結語

  葉蟎的生物防治,一般是指捕食性天敵的利用,然而廣義的生物防治應是利用害蟲的生物性天敵來抑制害蟲族群,以減少農業生產的損失,這其中包含捕食性天敵、寄生性天敵及微生物防治等範疇。目前台灣尚未發現有蟎類之寄生性天敵,而微生物方面,寄生葉蟎的蟲生真菌雖可於高濕的條件下發生,然而截至目前為止,蟲生真菌仍需依賴活體培養繁殖,欲達大量繁殖進而應用推廣的程度,則尚待研究人員積極尋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