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
:::

設施園藝

首頁 > 常見問答 > 設施園藝
33.如何檢定營養液之標準度?
答: 以經營水耕農場之農家而言,均需定期測量營養液之濃度及酸鹼度,濃度之檢定方法,係利用電導度計(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meter, EC meter)去度量營養液中之離子量,例如台中區農業改良場之葉菜標準配方之濃度為EC=0.85ms/cm,而以酸鹼度計(pH meter)去度量營養液中之氫離子及氫氧離子之含量
32.如何調配營養液?
答: 要調配營養液首先需購買配方中之各種化學肥料,在確定其有交成分後,稱取所需之藥量,然後再一一溶入定量之水中。調配過程,首先需注意水質之酸鹼度不能超過 7.5,否則部份化學肥料不能溶解或不活化。再者,每加入一種肥料時需將藥劑充分溶解,否則肥料間會互相反應而產生其他不良之沉澱物。
31.營養液之配方是否依作物種類而有所區分?
答: 作物種類不同,其所需之營養成分亦不儘相同,因之,進行大規模水耕時,依栽種作物別,各有專用配方。
30.移苗過程需注意那些事項?
答: 移苗時儘量避免傷及根系,移苗時先將海綿水分瀝乾,將海綿上之根系沾水,使根系凸顯。在塞入保利龍穴時,勿將根系留在穴中,否則移植後 1~2天內,幼苗會枯死。
29.如何判定種苗已達最適移植期?
答: (1) 一般葉菜類種苗地上部發育至 2~3葉,及海綿下露出2~3公分之根系,即大約從種子浸種後15天,就是最適移植期 。( 2) 果菜類種苗則地上部發育至第一對葉片完全展開時,大約從種子浸種後 25天,即可移植。
28.種苗培育過程陽光之需求性為何?
答: 從種子發芽後即需將培苗盤置於陽光下,不能置於室內,因弱光下幼苗極易徒長,而地下部根系卻仍短小 ,如此會 影 響以後移植時植株之生育。
27.利用海綿為介質時,培苗過程是否需要添加營養液?

答: 在一般葉菜類培苗之 10~15天間,並不迫切需要添加營養液,若延後移植期或果菜類種苗則需添加營養液,其濃度及 成 分如台中區農業改良場葉菜標準配方(S)之1/2,其EC值0.40~0.45ms/cm,pH=5.5~6.0。

26.利用海綿為介質時,培苗之水分管理為何?

答: 從浸種至種子發芽(大約 3天)間,可將海綿之塑膠盤盛滿水待種子發芽後,則塑膠盤內水分僅能留0.5~1.0公分, 否 則種子長出之新根不會由海綿下方伸出,而影響爾後移植時植株之生育。

25.利用海綿為介質時種子之播種深度為何?
答: 播種用海綿塊之規格為長 2.5公分×寬2.5公分×高3.0公分,因之,種子之最適深度為0.5~1.0公分。
24.利用海綿為介質時,每穴播種量為何?
答: 一般葉菜類種子細小,每穴可播種 2~4粒,若大粒種子或植株之體積龐大者例如一般果菜及甘藍、結球萵苣等等, 則 每穴只播一粒。
23.水耕育苗時,種子是否需要消毒?
答: 一般葉菜類種子並未預先消毒,而直接播種於海綿中,若怕種子帶菌而影響生育,則以億力 1,000倍(Benlate) 將 海綿浸濕6小時。而果菜類種子(如胡瓜、洋香瓜),則種子先浸種消毒及催芽後再移植入海綿中。
22.水耕育苗時經常使用之介質有幾種?
答: 水耕育苗最常用之栽培介質有沙、石磉、泥碳土( peat)、泥碳苔(peat moss)、木屑、蛇木、木草、岩綿發泡煉 石 (expended clay)、珍珠石、蛭石及發泡綿(人造海綿)。
21.為何不採用直播法進行蔬菜水耕栽培?

答: 若採用直播法進行水耕有下列兩個缺點:

  1. 部分種子,例如莧菜、萵苣等水分太多時發芽率低下。

  2. 從種子播種、發芽至 2~3葉齡期,植株生育緩慢,大約需10~15天,越過此期後,再經15~20天始能收獲。

  因之,若種子逕置於栽培床時,將浪費生長空間,且生育期長而減少生產量。移植法係先將種苗集中於立體架之育苗室,待成苗時再移至栽培床上。由於成苗移植後至收獲期之時間大約 20天。因之,可調節每日生產量及增加年複作指數。

20.養液循環與否對實際進行水耕栽培有何影響?
答: 植 物生長於養液不循環之水耕栽培系統中與生長於循環式系統相比,前者速率較慢,生育期較長,且需求較高之養液濃度。再者,栽培床內養液若不循環,則養液面上 會浮上一層油漬,此現象係植物根系分泌物與養液中化學物質相互作用之結果。甚至,在根圈附近之養液酸鹼度及組成分極易因根部分必物之干擾而不穩定,更嚴重 地係養液中溶氧量低下且分佈不均勻。諸此因素均係造成水耕根部褐化,根部活性低下之主因。
19.熱帶地區進行水耕栽培之限制因子為何?
答: 熱帶地區白天氣溫在攝氏 30度以上,此時,栽培床內養液溫度亦隨之昇高,當養液溫度超過29~30度以上時,養液中之溶氧量低下,例如0℃時純水溶氧量為14.16ppm,至30℃時,溶氧量降至7.53 ppm;再者,高水溫會導致根系褐化。造成根系褐化的原因,首先係高溫下會加速根系呼吸速率,但因高溫下水中溶氧量之低下, 導 致根系因缺氧褐化而無法正常生長。換言之,高水溫及低溶氧量是熱帶地區發展水耕栽培之限制因子。
18.何謂營養薄膜水耕栽培技術?
答: 英國愛倫古柏( Allen Cooper)于1965年首創營養薄膜水耕栽培技術,開發此系統之著眼點在利用栽培床單斜化使養液以2~3公分淺水下利用地心引力強制通過根系,而提供 根部較多之溶氧。組成此系統之元件有PC或PVC塑膠布,波浪式塑膠皮及斜度為100:1之栽培床承架。日本Mikado公司延用此原理開發一套 Mikado NET式水耕栽培技術。台灣大學附設山地農場於民國75自日本引入Mikado公司之草莓及葉菜類養液薄膜水耕栽培設施0.3公頃。養液薄膜水耕栽培系統 之優點為構築容易設施費用較低及溶氧量高;但在熱帶地區因氣溫 高 必需不斷打水使養液流動,否則薄膜養液水溫隨之提高,如此會影響此系統在熱帶地區之實用性
17.何謂浮根式水耕栽培技術?
答: 浮根式水耕栽培技術為日本山崎肯哉博士于民國 68 年首創之水耕栽培技術,開發此系統之前提為一節省能源及設施費用較便宜。組成浮根式水耕系統之要件為栽培床,富吸水性不織布,保利龍製浮媒及保利龍製承 板。植物根系生長於此系統時,根系會著生於不織布上,由於不織布下方係以保利龍浮媒承住而浮於養液上。因之,不織布上方之根系易互交雜而形成“根氈”。本 系統栽培床內養液平時不循環而利用水位浮球控制器自動補水,當栽培床內水位不夠時,養液槽內新鮮養液會自動流入栽培床中,待養液量到達定位後,電磁閥即關 斷 。亞洲蔬菜中心開發之“亞洲非循環水耕”及鳳山園藝試驗分所之“浮根式水耕”之基本結構上即沿用山崎氏之水耕栽培系統,唯亞蔬中心之系統另採用有細孔之黑色塑膠網代替不織布,而鳳山園藝試驗分所之系統則在不織布上方直接撒佈稻穀代替保利龍承板。
16.何謂動態浮根式水耕栽培技術?

答: 動態浮根式水耕栽培技術為台中區農業改良場高德錚博士所開發之一種適合熱帶地區使用的無土栽培技術,組成此系統之組件為保利龍製栽培床,空氣混入器及水位自動調節排液器。植物根系生長於此系統時,由於栽培床內養液之水位隨著打水幫浦之灌排而維持在 8~4公分間,此作用可造成根系會隨著水位昇降而浮於水面上;甚至誘發液面上方之根部形成氣根,而一旦氣根形成後,植株根部即可直接由空氣中取得呼吸時所需之氧氣,而不再恐懼熱帶地區因高溫所引起養液溶氧量缺乏之困擾。

15.台灣蔬菜水耕栽培發展現況為何?
答: 從民國 75年7月起行政院農委會將“蔬菜水耕栽培技術”編列於國家級重點科技“設施園藝技術之開發”計畫中,參與此計畫之研究機關有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析,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及亞洲蔬菜中心。至民國76年底上述三機關各 開 發 一套水耕栽培系統,在鳳山園藝試驗分所之系統名之“浮根式”,台中區農業改良場之系統名之“動態浮根式”,而亞洲蔬菜中心之系統則定名為“亞蔬非循環 式”。在三個系統中以台中區農業改良場之研究成果最具實用性,按該場至民國75年底率先開發完成“動態浮根式葉菜水耕栽培技術”後,至93年三月底,全台 大約有200多個農友相繼試作,全台試作面積已達3公頃左右。
14.熱帶地區水耕栽培之進展為何?
答: 熱帶地區一則受限於國民水平較低,農民尚無能力購買水耕設施,再則因熱帶地區氣溫較高,使營養液溫度亦隨之昇高。當液溫超過攝氏 30度時,水耕植物之根部會因為養液中溶氧量不足而導致根部活性下降而褐化。至此,在熱帶地區進行水耕栽培時,無法如溫帶地區般表現其既可縮短生育期及周年生產性之優點。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共73筆資料,第3 / 4頁,每頁顯示20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