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蔬菜研究室
目標:
1.因應氣候變遷選育高品質且環境適應性佳之十字花科、茄科、葫蘆科及豆科等新品種。
2.研發設施蔬菜蔬菜生產技術以提升生產效益。
3.改善蔬菜採後處理技術延長其儲架壽命及維持營養成分。
4.中部地區蔬菜產業推廣輔導。
人力配置:
- 4位研究人員(博士級1位、碩士級3位)
- 2名技工
- 2名約僱技術人員
- 2名研究助理
- 8名臨時人員
儀器設備:
力霸型溫室2棟、育苗室1間、簡易溫室10棟、網室1棟、玻璃生長控制溫室1間、曳引機1台、中耕機3台、離心機2台、光學螢光顯微鏡1台、解剖顯微鏡1台、酵素免疫分析儀1台、原子吸收光譜分析儀1台、無菌操作檯1台、冷凍乾燥機1台、GSF-3000光合分析儀、葉綠素計SPAD計2台、醣度計2台、硝酸鹽度計2台、桌上型pH/EC計1台…等。
目前試驗項目:
- 進行耐熱、早生、抗病、耐貯十字花科蔬菜(甘藍、芥藍、蘿蔔及結球白菜)品種選育。
- 進行抗白粉病豌豆品種選育。
- 進行抗黃化捲葉病毒及耐熱全紅番茄品種選育。
- 進行耐熱、高品質甜瓜品種選育。
- 進行高性能設施果菜類栽培技術之研究,另研發設施介質親和性栽培技術及替代性介質。
- 進行中部地區原鄉部落蔬菜生產技術改進。
未來研究重點:
- 韌性作物品種及栽培技術研發
- 數據驅動化之設施蔬菜環境控制及養液管理
- 有機友善蔬菜耕作輔導推廣
- 蔬菜冷鏈採後處理
重要研究成果:
蔬菜作物品種育成
- 民國96年育成甘藍 '臺中1號'並取得品種權,本品種外葉綠色,葉面蠟粉少,葉緣波紋中等,為一代雜交中生品種,具耐熱性,於夏季能結球,但不耐濕;秋冬季則球型大且產量高。
- 民國98年育成菜豆 '臺中5號',並於102年取得品種權,本品種具生長勢強、鮮果莢無筋絲等特性。
- 民國99年育成芥藍'臺中1號 '並於100年取得品種權,本品種具葉片較小、早抽薹、花薹整齊、花薹徑大、單株產量高、品質優良等特性。。
- 民國101年育成甘藍'臺中2號',並於102年取得品種權,本品種具耐熱性強與早熟的特性,可於臺灣中部地區平地國曆4~10月種植,夏季高溫結球性佳,且球形端正,技術移轉授權金創下臺灣有史以來單一蔬菜品種最高紀錄。
- 民國102年育成豌豆'臺中16號'並取得品種權,具優良品種特性且抗白粉病能力佳。
- 民國106年育成芹菜'臺中1號'並取得品種權,本品種具耐熱、產量好、葉色呈綠色、葉柄香氣濃郁。
- 民國106年育成蘿蔔'臺中2號'並取得品種權,本品種耐熱、口感細緻、帶有甜味。
- 民國108年育成菜豆'臺中6號'並取得品種權,本品種矮性,可機械採收,為冷凍加工利用。
![]() |
![]() |
▲ 抗白粉病豌豆‘臺中16號’ | ▲ 無筋絲菜豆‘臺中5號’ |
![]() |
![]() |
▲ 籉用芥藍‘臺中1號’ | ▲ 耐熱甘藍‘臺中1號’ |
![]() |
![]() |
▲ 耐熱甘藍‘臺中2號’ | ▲ 耐熱芹菜‘台中1號‘ |
![]() |
![]() |
▲ 蘿蔔'臺中2號' | ▲ 冷凍加工用矮性菜豆‘台中6號 ‘ |
栽培技術改良
- 開發茄子 V 型整之技術,與傳統整枝方式比較,結果顯示 V 型整枝方式可提升產量與品質,且田間作業較方便,目前已推廣農友應用。
- 開發蒜球促成栽培技術,以低溫處理蒜球配合植期延後至 10 月上旬,可有效縮短生育期,降低栽培風險,並完成技轉,將成果移轉業界。
- 建立有機果菜介質耕及有機茭白周年栽培制度。
- 建立設施番茄產銷履歷栽培模式,並完成耕種後舊介質再利用之技術研發。
- 研發提昇瓜果品質養液添加劑及養液管理技術之技術研發2項,並完成技轉,提升設施甜瓜品質。
- 建立有機番茄穴盤苗標準化套裝生產技術,並完成技轉。
- 開發動態浮根式水耕栽培技術及獲得新型專利2項,並在國內外推廣100餘公頃。
- 改善薑、芋頭及龍鬚菜等地方特色蔬菜菜後處理技術。
- 已出版「動態浮根式水耕栽培技術」「設施番茄介質耕栽培技術」、「茭白有機栽培」、「有機番茄穴盤育苗技術」、「臺灣中部地區外銷作物產業專集」、「菜豆綜合管理技術及生產成本分析」、「蔬菜嫁接苗生產及機械應用技術」及「芋栽培管理及種植應用技術」等蔬菜栽培技術專刊。
![]() |
![]() |
▲ 茄子V行整枝 | ▲ 設施舊介質再利用 |
![]() |
![]() |
▲ 大蒜促成栽培 | ▲ 龍鬚菜採後技術改善及品牌設計 |
![]() |
![]() |
▲ 有機茭白栽培 | ▲ 有機番茄育苗 |
![]() |
![]() |
▲ 動態浮根式水耕葉菜栽培 | ▲ 介質水耕系統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