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作物永續栽培體系國際研討會
2023作物永續栽培體系國際研討會
中華民國112年9月21日
近年來,氣候變遷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日益嚴峻,如何進行調適以達到永續生產是目前農業發展重要的議題,本場與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於今(21)日於臺灣大學圖書館國際會議廳共同舉辦「2023作物永續栽培體系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就農業永續發展之各面向發表研究成果,凝聚眾人智慧,共同尋找適應氣候變遷、實現作物永續栽培、淨零碳排的新途徑,現場計有100位與會人員共襄盛舉。
研討會由農業試驗所林學詩所長開幕致詞,說明因應氣候變遷之國際趨勢及我國農業部門針對氣候變遷訂定2040年淨零目標,包含要達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50%、推動國公私有地造林面積、建立農林漁畜低碳永續循環場域等多項具體執行目標。接著由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林裕彬院長、王淑珍副院長致詞,再次強調農業的永續發展是全球需共同面對與解決的問題。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楊宏瑛場長進一步表示農研單位需持續與國際接軌並導入新技術,因此攜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針對農業永續栽培的重要議題,邀請國內外專家發表研究成果,期望藉由視野之拓展與跨領域、跨國合作的深化,促進創新思維回過頭來更好的幫助在地農產業解決或及早因應面臨問題。
專題演講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林裕彬院長由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概況切入,介紹區塊鏈技術應用於稻作生產之碳足跡追蹤。日本京都大學繩田榮治 (EijiNawata)教授以「氣候變遷下亞洲作物生產永續發展與資源管理」為主題,探討在氣候變遷下熱帶地區作物生產的現況與變化。國立中興大學植病系黃姿碧教授與大家分享「作物低碳永續栽培的微生物解方-芽孢桿菌益生菌之多元應用」,介紹芽孢桿菌在促進作物生長及漁業畜產應用之潛力。接著由加拿大農部渥太華研究中心馬保羅博士演講「作物輪作:提高作物生產效率並最小化碳足跡的有效系統」,指出作物輪作系統具有增加產量及降低碳足跡的效果。
下午第一節次主題為「循環農業與稻作栽培」,邀請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劉力瑜教授擔任本節次主持人。本節分別由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高培慈助理教授主講「循環農業在臺灣的機會與挑戰」、劉力瑜教授主講「作物模式應用於水稻灌溉策略之研擬」、農業試驗所農業化學組陳柱中副研究員主講「應用 DNDC模擬作物生育與溫室氣體排放」及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吳以健博士主講「水稻減碳生產技術策略」。
下午第二節次主題為「灌溉管理與耕作模式」,邀請農業部國際事務司林家榮司長擔任主持人,由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盧炯敏助理教授分享「利用共生微生物提高作物的用水效率:耕作系統中水管理的潛在永續方法」、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陳葦玲博士分享「永續設施生產:水養液有效利用零滲漏策略」、農業試驗所農業化學組江志峯助理研究員分享「因應氣候變化下西南沿海農業區的耕作模式設計」、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陳緯宸助理研究員分享「花蓮地區有機雜糧耕作模式介紹」。
研討會將視野擴大至亞洲與北美地區,從氣候變遷對於作物生產的影響切入,再以臺灣農作物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的水稻產業為例,分享碳監測與追蹤技術,擴展到作物模式與水稻灌溉及減碳生產技術,進一步延伸到作物輪作體系及土壤、微生物與水資源等農業生產重要支柱。研討會就在各節次精彩的演講與討論交流中圓滿結束。
▲ 本次研討會圓滿成功與會貴賓大合照。
▲ 農業部農試所林學詩所長為研討會開幕致詞。
▲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楊宏瑛場長致詞。
▲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林裕彬院長致詞。
▲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王淑珍副院長致詞。
▲ 各節次主持人分別為農業部農業科技司李紅曦司長(左)、國立臺灣大學農藝系劉力瑜教授(中)、農業部國際事務司林家榮司長(右)。
▲ 研討會專題演講邀請林裕彬院長(左1)、繩田榮治教授(左2)、黃姿碧教授(右2)、馬保羅博士(右1)進行分享。
▲ 第一節次主題為「循環農業與稻作栽培」,由高培慈助理教授(左1)、劉力瑜教授(左2)、陳柱中副研究員(右2)、吳以健博士(右1)演講。
▲ 第二節次主題為「灌溉管理與耕作模式」,由盧炯敏助理教授(左1)、陳葦玲博士(左2)、江志峯助理研究員(右2)、陳緯宸助理研究員(右1)演講。
▲ 與會貴賓針對相關議題踴躍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