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區農情月刊


首頁 > 出版刊物 > 台中區農情月刊 > 15期 > 蔬菜防寒及寒害後復育措施

蔬菜防寒及寒害後復育措施

蔬菜防寒及寒害後復育措施

 

文、圖/ 戴振洋

 

前言

    因本省冬季及早春受大陸性冷氣團之影響,常導致季節風與寒流的侵襲,造成氣溫瞬間降至10℃或5℃以下,使得蔬菜寒害的發生。在學理上,寒害 (chilling injury)的定義,係指某一定的低溫(一般約在0~15℃之間)對植物造成傷害稱之。致於何種低溫才足以言寒害呢?因蔬菜種類、品種、不同發育階段以 及不同的部位而異。常見寒害對蔬菜之影響;輕者僅對蔬菜的生理代謝造成抑制,其中最明顯的是光合成速率的降低,同化產物供應不足等生理影響。發生嚴重時, 則造成蔬菜生育受阻,產量明顯下降,或導致外觀品質劣化,如葉菜類之葉片形成凹陷,黃化斑點;果菜類無法正常授粉或受精,引起花朵脫落或果實畸型彎曲;甘 藍、花椰菜等提早抽苔,使產品之品質下降。此外,部份蔬菜的採收期將會延遲。為避免冬季蔬菜寒害的發生,造成農民損失不貲的情形,本文僅就有關蔬菜寒害的 現象及可能減輕的方法,簡略加以介紹,期能對農民有所助益。

   

蔬菜使用不織在覆蓋可防害

         

寒害對蔬菜之影響

  茲下將一一介紹低溫對蔬菜生理及生育之影響:

  1. 生理異常與生育延遲: 低溫來襲時,蔬菜的光合作用速率明顯下降,因為低溫導致光合作用系統II受損及PEP羧化?△本簿嶼〝坉飢C。此外細胞質膜發生孔隙或龜裂,使其質膜通透性大大增加,K + 或 可溶性物質得以自由向外擴散等上述因素,致使光合作用速率減緩。相對地,低溫逆境下,呼吸作用明顯增加,而此種呼吸作用速率的增加是經由類似氰氨不敏感之 電子轉移途徑,而不產生ATP提供能量,僅產熱能及回收還原態之核酸而已。在光合作用減緩,呼吸作用提高下,蔬菜僅能維持短時間的基本生存,生育勢必延 遲,無法正常的生長發育。

  2. 促進早期抽苔: 當植株生長至一定大小時,能對低溫有所感應,進而花芽分化,此稱之為「綠植物春化型」(Green plant vernalization type),屬於這類蔬菜包括甘藍、花椰菜等。在正常條件下栽培花椰菜,其葉面積增長達2500-4500㎝ 2 時, 進行花芽分化階段,其花球可達理想的大小,但如在幼苗階段,適逢低溫則造成葉數太少,葉面積過小,光合產物不足之下,即進入花芽發育,花球自然是過小的, 因花椰菜花球的大小和增長的速度,實際上與營養同化器官(大部分為葉片)的大小有密切的關係,花球形成前,同化面積的多寡是提高花球產量和品質的要件,否 則其花球過小而不具有商品價值。此現象在寒流來襲後,彰化地區最常見到花椰菜幼苗期結花球的現象。

  3. 落花、落果: 果 菜類(胡瓜、苦瓜、茄子、番茄、菜豆、豌豆等)的栽培目的上,以果實為終的標的物,如嚴重的落花、落果,則往往無法達到豐產的目標。在菜豆栽培上,當溫度 過低(12℃)時,則造成嫩莢落果達三分之一以上,以及剛開的花朵半數落花,胡瓜則在10℃以下的溫度花粉即無法發芽,且生育顯著抑制。茄子的花粉發芽與 發粉管伸長的最低溫度為15-17℃,在低於此溫度則無法著果了。

防寒措施

    為避免冬季蔬菜寒害的發生,造成農民嚴重的損失,建議可採用下列措施予以預防,如選擇適當的蔬菜種類、品種,種植田區之選擇,適當的灌溉,覆蓋物的利 用,設施的應用,注意寒流動態,以及作物冷馴化等措施或方法,以減輕天然災害-寒害對農作物的傷害。其預防蔬菜寒害的

  

蔬菜育苗用稻穀覆蓋防寒

     

應用方式有:

  1. 選擇適當的蔬菜種類與品種:各種蔬菜均有其最適合生長之溫度,如在冬季栽培蔬菜,宜選擇耐寒性強之蔬菜,其生長適溫在5~22℃為最佳;例如蘿蔔、胡蘿蔔、甘藍、豌豆、菠菜,花椰菜 等。避免種植喜熱性蔬菜如茄子、芋、黃秋葵,冬瓜等,以免發生嚴重寒害現象。不同品種彼此間對耐寒能力亦異之;以菜豆為例,台中一號的耐寒能力最佳,其次 依序為粉豆、白雪、灰仁、泰國紅骨等品種。若在冬季欲栽培菜豆者,宜選擇台中一號種植為佳,以減少寒流來襲時,菜豆生育受嚴重的影響,豆莢發育不良,產量明顯下滑。故除了栽培適當的蔬菜種類外,不妨在選擇較耐寒的品種。 

  2. 田區之選擇:冬季栽培蔬菜時,可選擇北邊有竹林、樹林或房屋之處種植,盡量降低東北風吹襲,將可減少低溫傷害的機會;尤應避免在空曠地區種植,以免夜間輻射熱的消退,氣溫明顯下降。

  3. 灌溉:利用灌溉方式,可使土壤保持較穩定的溫度。此外,並可適當的補充水分,因在寒害發生下,抑制光合作用,如有光線及缺水的情形,更加速其為害,嚴重造成植物萎 凋的現象,此為低溫根部吸水變差,加上水的流動性亦較差。因為水的保溫效果較佳,避免蔬菜根部受到低溫的傷害。此外,如有噴溉設施,亦可在凌晨使用,以保 護蔬菜避免受到低溫的凍害。因在葉片結冰時,會產生放熱現象,葉片得以保溫。

  4. 覆蓋物的利用:利用地面覆蓋塑膠布,白天增加對熱的吸收,晚間減緩土壤溫度的釋放;根據研究顯示,可以提高2~4℃。除了覆蓋塑膠布外,可用現有天然的資材,如腐解後的稻 草、作物殘枝葉等做為畦面覆蓋之用,亦可達到相同保溫的目的。部分地區亦採用不織布作為冬季防寒保溫之資材。因不織布具有通風、透水、透濕、防蟲、保溫等 效果,且調查顯示覆蓋不織布處理者,在日間的最高溫度較無覆蓋者平均高5-7度,夜間溫度可提高1度左右。基重愈重(37~42g/m 2 )者,保溫效果尤更顯著。

  5. 設施的應用:冬季栽培蔬菜時,可用防寒罩、防寒網、簡易塑膠棚及溫室等設施,避免作物直接與低溫接觸,且設施內溫度較室外高,將可避免寒害之發生。

  6. 注意寒流動態:隨時注意氣象報告,如有寒流來襲,未種植的蔬菜,應延後種植。可採收的蔬菜,應提早採收,以避免作物受寒害的影響,品質下降。生育中蔬菜,宜採用上述措施,避免寒害發生。

  7. 冷馴化:許多的的報告指出,植物置於漸進降溫的環境下,將能增加植物的耐寒性,因為在冷馴化過程中,可以改變蔬菜細胞脂肪酸的組成,增加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的比值。在大陸地區的苦瓜、番茄、茄子等蔬菜,育苗時期即進行冷馴化,可顯著增加細胞液的濃度,進而增加耐寒能力。

寒害後復育措施

   寒害發生後,復育步驟為在次日早晨可利用水噴洒植株除霜,最好利用地下水,且植株覆蓋不織布,避免直射的陽光,造成植株更嚴重的傷害,另一方面,不織布 且有保溫的效果,並能保持適當的光線。如菜園田區有受寒害的黃化葉片、幼果,應迅速摘除,以免發生病害。已達採收期的蔬菜,在寒害前尚未採收完全者,應在 寒害後仍具市場價值的產品,稍加整理予以採收。在寒害後2-3日,植株已漸恢復活力,再補充適當的肥料,即可恢復原先的生長勢。

結語

   台灣地區冬季氣候變化極劇,平均每年受到多道寒流侵襲,此種瞬間氣溫下降之下,在本省冬季屢見不鮮,與其消極性的在寒流來襲時,進行種種蔬菜防寒措施, 不如事前積極性的選擇適當的蔬菜種類與品種,了解當地的氣候條件,減少在最低溫時種植,種植在避風田區,保溫資材的準備與利用等預防工作,將能達到事半功 倍之效。並在氣象局發佈低溫特報,如仍無法避免作物寒害發生時,應在寒害發生後,立即進行災後復育措施,以減輕對蔬菜產量造成影響,品質不佳或無商品價 值,農民損失不貲的情形。